| 广西新闻网 > 首页栏目 > 滚动新闻 > 正文 |
肿瘤内细菌来路不明 是“敌”是“友”更说不清 (2) |
2020年07月01日 13:22 来源:科技日报 编辑:陈丽婕 |
|
瘤内微环境组成复杂 或与肿瘤耐药性息息相关 新研究认为,全世界超过16%的癌症由传染性病原体引起,每种肿瘤的微生物组各不相同。可人体瘤内微环境怎样?这些微生物组有哪些特点?微生物组是否参与或影响肿瘤的发生、发展? 陈策实向科技日报记者表示,人体瘤内微环境一般有缺氧、高压、酸性的特点。瘤内细菌往往诱发炎症和免疫反应,细菌的毒素也可能诱发癌变,活细菌的代谢功能可以改变肿瘤细胞微环境。 “瘤内微环境主要由恶性细胞和遗传上稳定的基质细胞组成,其中基质细胞包括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和免疫细胞,以及它们生成的细胞外基质。现在想必还应该加入微生物细胞。”马占山认为,其特点是不同肿瘤具有不同的微生物种类,比如结肠癌中占主导的是拟杆菌和厚壁菌,胰腺癌中占主导的是变形菌,不同肿瘤中的微生物比值也不同。除组成不同外,不同肿瘤的菌群代谢通路也不同。例如,骨瘤细菌中富集了羟脯氨酸降解通路,肺癌细菌中富集了降解香烟中化学物质的通路。甚至不同亚型肿瘤内的细菌代谢通路也是有差别的。 “瘤内微生物可通过诱导免疫抑制从而促进肿瘤形成;这些微生物还可代谢肿瘤化疗药物,或与肿瘤耐药性息息相关。”马占山举例说,有研究显示,与正常肺组织相比,肺的鳞状细胞癌组织中不但有较高的细菌多样性,并且还富集着一种特殊的细菌。这种细菌与TP53基因的突变密切相关,此基因的突变,可导致上皮功能损伤。 肿瘤内细菌从何而来 还有待深入研究 调控微生物组是否能预防和治疗肿瘤?陈策实说:“通过饮食、抗生素药物等控制细菌是可行的。但目前认为抗生素很难进入癌细胞杀死这些细菌,研究显示肠道微生物控制可以影响肿瘤免疫治疗,深入研究实体瘤细菌也许会给肿瘤治疗带来新的途径。” 从理论上讲,若想调控微生物组,首先要明确这些异常的微生物从何而来,它们到底是从其他地方扩散而来的,还是正常菌群失调导致的。“因此瘤内微生物可能促进癌症发生发展,但是这些细菌是病因还是结果,可能是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从其他部位携带到肿瘤部位,还是肿瘤血管渗漏导致血液中的细菌感染肿瘤部位?这些问题目前没法下结论。”陈策实说。 在健康人体内,肠道、口腔、肺、生殖道、皮肤等都存在大量共生菌,尤其是肠道。当病理因素导致肠道渗透性增强,肠道内的微生物就会趁机进入肝脏和肠系淋巴,若肝脏和肠系淋巴免疫失调,微生物就会扩散进周身循环系统,从而侵入其他器官。此外,当机体稳态失衡时,共生菌中往日被抑制的病原菌就有可能大量繁殖。只有先把异常微生物的来源切断,才有可能彻底控制。“但这一点,目前仍在探索阶段。”马占山强调,调控微生物环境可消除微生物对免疫系统的破坏作用,减缓恶性细胞突变,延长化疗药物药效,提高愈后等。这些研究探索,最早是在对艾滋病病毒和猿猴免疫缺损病毒感染治疗研究中获得的。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目前研究连这些肿瘤组织菌群中哪些是‘敌’、哪些是‘友’都不太清楚,所以这些探索仅仅才起步。”马占山强调说。 瘤内细菌与癌细胞和免疫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还有诸多有待突破的关键问题,比如瘤内微生物与癌细胞突变、启动癌细胞转移扩散等方面的关系,瘤内微生物参与哪些免疫反应等。此外,瘤内细菌的多样性、功能、起源和作用机制都有待阐明,它们在癌症诊断和治疗方面的价值等,仍待深度挖掘。
|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 >>更多精彩图集推荐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