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新闻网 > 首页栏目 > 滚动新闻 > 正文 |
肿瘤内细菌来路不明 是“敌”是“友”更说不清 |
2020年07月01日 13:22 来源:科技日报 编辑:陈丽婕 |
|
肿瘤内细菌来路不明 是“敌”是“友”更说不清 本报记者 赵汉斌 早在100多年前,科学家就已经在肿瘤内检测出细菌。近日,以色列科学家又在1500多份肿瘤样本中发现细菌的存在。这些菌群是从哪里来的?会促进癌症的发生发展吗?调控这些菌群是否有助于治好癌症? 人体细胞内有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当这两种基因在一些条件下变异后,会导致癌症的发生。但癌细胞缘何会任性增殖,是否有更复杂的原因,人们一直在探索。 以色列魏茨曼科学研究所的一支科研团队近日在《科学》杂志发表论文称,他们发现人类肿瘤内存在许多细菌。更令人感到神奇的是,这些细菌看似具有肿瘤特异性——不同的肿瘤样本,细菌的种类也有区分。 无独有偶,有国内外学者此间也分别在《自然》《细胞》旗下的iScience以及欧洲微生物学会联合会《微生物生态学》发表了相关内容的论文,让人们开始逐渐了解肿瘤里微生物组的更多秘密。 百年前已检测出肿瘤细菌 但系统研究刚刚起步 此次魏茨曼科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分析了乳腺癌、肺癌、黑色素瘤、胰腺癌等常见的7种实体肿瘤,样本数超过了1500份。分析结果确认,大部分的样本里都含有细菌。令人惊讶的是,这些细菌大多数都位于细胞内,包括癌细胞和免疫细胞。 研究团队还指出,早在100多年前,科学家就在人类的肿瘤里检测出了细菌,但一些人认为,这表明细菌在肿瘤的微环境里可能具有局部的作用;另一些人则指出,这些细菌的含量都非常低,很难确认它们真的来自肿瘤样本,还是来自外部的污染。 “虽说100多年前人们已在肿瘤里检测出了细菌,但真正系统深入地研究还不到十年,是非常新的一个领域。”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以下简称昆明动物所)计算生物与医学生态学学科负责人马占山研究员,曾担任人类微生物菌群研究计划主要科学家。他认为,早期菌群研究技术、癌症动物模型技术、人体样本采集技术、数据分析技术等还不够成熟,限制了肿瘤菌群的研究。 马占山介绍,目前,研究癌症菌群的方法主要分为两种,一种用荧光标记法来追踪特定的微生物物种,另一种是16S rRNA测序技术——细菌的系统分类研究中最有用的和最常用的分子钟。这些技术都是100年前所没有的。此外,最重要的是理念创新不够。现今“医学生态学”可以看作是医学微生物学、计算生物学、理论生态学和医学研究的交叉领域。2010年在昆明动物所建立的“计算生物学与医学生态学”学科组,是世界上首家以新医学生态理念为研究重心的实验室,正致力于搭建人类菌群“医学生态学”理论的框架。 昆明动物所肿瘤生物学学科组负责人陈策实研究员也认为,已知某些细菌和病毒是促癌的,例如幽门螺杆菌被认为是胃癌的元凶之一,具核梭杆菌促进结直肠癌的发生与发展。但是很多实体瘤细菌数量少、存在各种细菌混杂的异质性;厌氧条件下生长缓慢、难培养,以及难以确定是否由取样污染造成,也是研究难的重要原因。 魏茨曼科学研究所科学家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16S rRNA,免疫组化检测细菌表面成分,免疫荧光杂交检测16S rRNA,以及细菌体外培养、代谢标记等多种方法,发现大部分肿瘤,尤其是乳腺癌和免疫细胞存在胞內细菌,这些细菌和肿瘤类型、病人吸烟与否以及对免疫治疗的反应有相关性。 新研究的突破在于发现不同肿瘤菌群的组成、多样性、代谢通路均不相同,显示这些不同可用于肿瘤的诊断甚至分型。
|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 >>更多精彩图集推荐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