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主办

着力推进时代新人培育工程

叶 昊 郭文龙

培育时代新人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加快构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实施时代新人培育工程”。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高质量推进时代新人培育工程,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加强党的领导、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强化文化育人功能、注重实践养成四个方面为着力点。

着力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是高校切实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育人根本问题和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根本保障。培育时代新人,是要培养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需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推进时代新人培育工程,要紧紧围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根本目标任务,始终把加强党的领导放在首位,抓在手上、放在心上、扛在肩上,丝毫不能懈怠。一是坚持党对高校领导全覆盖。要以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强化党对高校的政治领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办学治校全过程各方面,覆盖办学治校各领域,贯穿教育教学各环节,融入人才培养各阶段,打通党建工作“最后一公里”。二是推进党建工作质量新提升。以立德树人成效为根本检验标准,提升高校党建工作质量。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强化战略思维,优化党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瞄准国家战略急需和长远发展加强人才培养,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把办学特色和优势有效转化为培养时代新人的能力。三是提高党史知识普及率。时代新人是党和国家事业承前启后的接班人,要把党史知识向广大青年学生延伸和普及,促进广大青年学生深化对党的认识,不断从百年党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坚定理想信念,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赓续红色精神血脉,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自觉刻苦学习、积极锻炼成才。

着力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优良传统、鲜明特色和突出政治优势,是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培育时代新人,要求高校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坚持不懈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一是优化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要注重以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为中心,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三进”工作,聚焦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式发展,更加强调思想政治工作的政治性、系统性、科学性、针对性和发展性,在制度安排、工作方法、保障机制和评价方式等方面进一步实现优化提升,着力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化、科学化。二是深化各类课程协同对接。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针对性,充分发挥各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持续深入推进高校各类课程各自“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同时要主动对接中小学思政课,积极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实现同向同行、协同联动、合力育人。三是强化育人主体素质提升。培养高素质人才首先要提升育人主体的素质。高校要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原则,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建设一支胸怀“国之大者”“信念坚定、师德高尚、业务精良”,能够为培育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时代新人尽职尽责、努力奉献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着力发挥文化育人功能。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以文育人、以文化人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目标任务的重要途径,要整合利用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制度文化与网络文化资源,加强以育人为核心的大学文化建设。一是红色文化引领方向。充分利用地方红色资源,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如通过参观百色起义纪念馆、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等引导大学生深刻感受一代代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崇高品格,深刻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意识和作为时代新人的责任担当意识。二是制度文化规范行为。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加强大学章程建设,建设现代学校制度体系,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和学生管理制度,大力开展法治教育,增强广大师生的制度意识,引导师生把学校的规章制度内化为自觉的行为规范。三是网络文化契合时代。紧跟时代步伐,深入推进网络文化育人,教育引导大学生提高运用网络先进文化和抵制网络落后文化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加强校园融媒体建设,注重利用新技术整合各类校园新媒体,推动校园文化活动方式和载体、平台的创新,拓展校园网络文化育人的渠道和空间,提升网络文化育人品位。

着力强化实践养成教育。实践出真知,实践长真才。强化实践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认识,帮助他们深刻理解世情国情民情,在奋斗中把准时代潮流脉搏。一是完善实践育人体系。促进不同形式实践育人相互促进和有机衔接,把实践环节纳入教育教学计划,规定相应学时学分,增强专业课实践教学、科研实践、实习实训、军事训练等活动的实践育人功能。二是在社会实践中增长才干。以实践活动贯通学校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倡导大学生既多读有字之书,也多读“无字之书”,把社会实践作为个人素质提升的“必修课”,鼓励大学生每个人都走出校门,深入社会、深入工农,更好了解国情民情世情,提升服务社会的本领。三是在体验中强化认同。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到现代化工厂企业、乡村振兴建设一线,进行参观考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志愿服务、见习实习等社会实践,引导学生在亲身体验和参与中砥砺品质、磨炼意志,增进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努力成长为“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时代新人。

(作者单位:桂林理工大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文章

高清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