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新闻中心滚动条2 > 正文

“蓉宝”背后的故事——中国保护大熊猫之路 (2)

2023年07月29日 15:58 来源:新华网 作者:杨三军 余里 吴光于 编辑:黄熙

破解“三难”: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稳定增长

今年5月底,大熊猫“鑫鑫”在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卧龙神树坪基地顺利诞下一只雌性幼崽。这是今年该中心圈养大熊猫产下的第一只幼崽。

目前,在卧龙神树坪基地,还有十几只待产的大熊猫妈妈,中心的繁育团队24小时轮流值班,全面监控“准妈妈”们的身体情况。

“刚出生的大熊猫宝宝,会被熊猫妈妈紧紧地抱在怀里。为保证大熊猫宝宝能吃上母乳,饲养师们会日夜守护,为大熊猫宝宝的成长发育保驾护航。”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专家魏荣平说。

大熊猫是我国特有物种,足迹曾遍及黄河、长江、珠江三大流域。然而,在度过漫长而严寒的冰川期后,人类活动影响不断加大,大熊猫的栖息地逐渐缩减,一度濒临灭绝。

早在1953年,我国就开始在动物园开展大熊猫的人工饲养。然而,圈养大熊猫的发情难、配种受孕难、育幼存活难等“三难”问题难以突破。

“那时大熊猫间总是‘不来电’,它们被送进‘洞房’后总是打架。”回忆当年的情形,大熊猫专家张和民说,“我发现,大熊猫一紧张激素分泌就出问题。野生大熊猫喜欢独居,而圈养大熊猫被单独关在笼子里,彼此间没有什么感情。”

于是,张和民研究团队把大熊猫们聚在一起,让它们共同玩耍,“自由恋爱”。历经13年艰苦攻关,张和民团队辅以环境富集、行为诱导发情、创新饲料配方等技术,终于破解了“三难”密码。其后,大熊猫人工繁育技术得以长足发展,大熊猫的迁地保护体系逐渐成形。

随着大熊猫人工繁育、饲养管理和疾病防治等体系的构建,我国圈养大熊猫从最初的10只到目前的670余只,已发展为一个健康有活力、遗传结构合理的大熊猫圈养种群,基本实现了该种群的自我维持和可持续发展。

“圈养大熊猫为我国开展大熊猫系列延伸性科学研究提供了强大的资源保障,除了保存种源的功能外,也为国际交流合作、野化放归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具有反哺野生种群的能力。”张和民说,人工圈养是为了增加大熊猫的数量,但这不是最终目的,回归自然才是对大熊猫最好的保护。



上一页   下一页
第 [1] [2] [3] [4] [5]  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更多精彩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