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新闻中心滚动条2 > 正文

“蓉宝”背后的故事——中国保护大熊猫之路 (5)

2023年07月29日 15:58 来源:新华网 作者:杨三军 余里 吴光于 编辑:黄熙

大熊猫国家公园划分为核心保护区和一般控制区,纳入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对人为活动和开发性、生产性项目建设活动实行严格的差别化管制。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如何破解?

四川宝兴县是世界上第一只大熊猫的科学发现地,被称为“熊猫老家”。近年来,当地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持续推进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关停了20多座小水电,全面关停国家公园内的矿山,为大熊猫栖息繁衍营造更好的环境。现在,野生大熊猫在这里活动频繁,“村民偶遇大熊猫半夜出山”“游客拍摄野生大熊猫上树”“野生大熊猫做客村民院子”频频登上网络热搜。

“我们在一些区域开展的大熊猫DNA个体识别表明,各区域的个体数量都在增加。随着个体扩散,野生大熊猫活动范围也在扩展,这是可遇见率增大的一个重要因素。”据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最新的大熊猫重点区域监测报告显示,近几年,野生大熊猫检出只数增加,同域物种遇见率增长明显。通过国家公园的建设,保护区内生态保护持续向好。

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唐家河片区入口处,有一个落衣沟村。当地因地制宜发展符合保护要求的特色农业和生态旅游业,让曾经“靠山吃山”的村民走上了绿色发展之路。“生态保护好了,我们的日子也好了,小鹿经常跑到我家院坝来。”57岁的杨庭秀家养了几十箱蜂,再加上经营生态“农家乐”,每年家庭收入十多万元。

“我们保护大熊猫不仅是为了保护这一个物种,更是要保护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野生动植物与湿地保护处二级调研员张倩说,大熊猫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保护大熊猫恰似在自然界中撑起了一把“保护伞”。

在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卧龙神树坪基地,工作人员抱着熊猫宝宝亮相(2022年1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在大熊猫国家公园的“伞护”下,近年来,雪豹、毛冠鹿、红腹角雉等时有“出镜”,巴朗山雪莲、长芒凤仙花等植物新种也陆续被发现。

从人工繁育圈养到推动野外种群复壮,从碎片化的栖息地到整体性的国家公园,大熊猫受威胁等级从“濒危”降为“易危”……凭着持续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执着和坚守,中国不断探索保护大熊猫之路,为世界提供了又一个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成功范例。



上一页 
第 [1] [2] [3] [4] [5]  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更多精彩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