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闻网 > 首页栏目 > 滚动新闻 > 正文

我在南疆护界碑①丨588号界碑在哪里

2024年07月10日 07:38 来源:广西云-广西日报 作者:曾铁强 周如雨 李贤 编辑:唐雨薇

新闻眼广西地处祖国“南大门”,在漫长的边境线上,矗立着一座座庄严而神圣的界碑。每一座界碑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是爱国主义的生动教材。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近日,广西云-广西日报组织报道团队,探访8个边境县(市、区)有代表性的界碑,采写警民、干群巡边护碑的感人故事,报道兴边富民的喜人成果,展示广西筑牢南疆安全屏障的使命担当。
7月10日起,广西日报及广西云陆续推出相关报道。敬请垂注。

原标题:

风雨“天梯”路

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曾铁强 周如雨 李 贤

588号界碑屹立在那坡县百南乡达林屯红石山海拔千米悬崖之上,须经过一座“天梯”才能抵达。记者 徐天保 摄

移民管理警察和护边员正准备攀登“天梯”到山顶巡边护碑。记者 曾铁强 摄

骤雨初歇,巡边护碑的移民管理警察脱下雨衣,站在588号界碑旁面向国旗整齐列队。记者 徐天保 摄

588号界碑在哪里?

在那坡县百南乡达林屯红石山海拔千米悬崖之上。

很难登吧?

从百南乡政府出发,驱车7公里S型村道,绕105道拐,至达林屯。步行2公里羊肠小路,到红石山脚。再攀40层楼高“天梯”,也就到了。

7月,正是雨季,沿途边坡塌方随处可见。3日上午10时,记者抵达该屯,已被颠得“七荤八素”。

“你们还好吧?”百南边境派出所副所长丁海云,笑着迎了上来。

大家穿上雨衣。

丁海云大手一挥:“出发!”

记者跟随10余名移民管理警察、护边员,朝着界碑前进。

小路泥泞,两旁的玉米正在抽穗。再往上走,杂树密布,野草丛生。深一脚、浅一脚的步子,淅淅沥沥的雨声,夹杂着众人的喘气声。雨水伴着汗水,衣裳湿透,鞋子成了“水鞋”。记者渐觉吃力,警察与护边员身手依然矫捷。

丁海云说,白天巡边护碑,遇到刮风下雨不算什么。晚上巡守蹲伏,就要特别小心。夏天蛇虫出没,有天夜晚,他一脚踩在蛇上,人与蛇,都吓得弹了起来。万幸,蛇“哧溜”一下跑了。因此,队员的急救包里都备有蛇药。

红石山就在眼前。壁立千仞,如刀劈斧削,露出石头灰白本色,故又称白石山。“天梯”镶嵌于悬崖。这是一座类似栈道的建筑,2017年底建成,高120多米,566级台阶。

护边员方廷武是达林屯人,他告诉记者,当年施工非常辛苦、危险。材料运送,全靠人挑马驮。山高崖陡,大家腰系绳索作业,钻山架梁,“刚开始腿都是抖的”。“再险再难,这座‘天梯’也必须修呀!以前巡护界碑,要通过外事途径,从别国绕到山背面才能上去,心里真不是滋味!”

拾级而上。走至半途,记者往下一看,一阵眩晕,心跳顿时加速。不敢再看,俯首攀登。至山顶,胸闷气促,小腿酸痛。

588号界碑,稳稳矗立。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警察与护边员整齐列队。“敬礼!”丁海云发出指令。

大家深情地注视它。轻轻地抚摸它。一笔一划为“中国 588”描红。

从山顶眺望祖国,千山万壑,大好河山,尽收眼底。山脚下的达林屯,蓝瓦白墙,池塘小院,清晰可见。

方廷武自豪地说,得益于党的兴边富民好政策,达林屯家家户户盖起新楼房,不少人还买了小汽车,日子过得有滋有味。随行的那坡县委宣传部四级调研员梁必政介绍,2023年全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万元。城镇建设日新月异,原来“两山夹一城”,县城沿河而建,被戏称是“一线城市”,而今拓展到山之外,“两城夹一山”,不可同日而语了。

“看到边疆祥和安宁、不断发展,我们守边护边再苦再累,都是值得的!”丁海云表示。他是湖北人,驻守南疆将近20年,回老家探望亲人的次数屈指可数。

不知不觉,已是下午2时。

快下山了,记者情不自禁亲吻界碑,与之作别。

588号界碑在哪里?

回首望去,它在山巅,在云端。

它已经深深刻印在我们所有人的心里。

报纸版面截图

拍摄:徐天保 剪辑:阳继乐

我在南疆护界碑②丨这双巡边鞋,“增高”又“增重”

我在南疆护界碑③丨德天瀑布景区的新“网红”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更多精彩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