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闻网记者 周艳
现在的东兴市解放路,已被列入国门二期改造工程,从解放路到出境口岸,走路仅需5分钟。虽然路口的不少店铺正在进行工程改造,但是,仍然阻止不了那些络绎不绝前来买卖商品的越南人。在这里,你很难分清哪个是越南人,哪个是东兴人。在路的两端路口处,分别立着一个醒目的路碑,路碑上刻着的“解放路”3个字,分别用中文、英文和越南语拼写。这条不算太长的路,曾是国门前的边贸胜地,记载着中越两国人民语言、文化、经济交流的历史。
店铺老板都会3种语言
“你想买点什么?”记者随意走进解放路上的任何一家老店铺,店主都会主动用中文、白话和越语3种语言先和你打招呼。经过一番交流后,店主告诉记者:“在这条路上,不会说越语的老板,生意肯定不会旺!”据当地人介绍,解放路从解放前开始,就是与越南最近的一条路,因此,也成了当地边境贸易往来最早最多的地方。解放后,来这条路做买卖的越南人也越来越多,有了边贸交流,语言成为沟通的最大优势。因此,在解放路上经营的商家,不管老少,都开始自发学习越语,而来做生意的越南人,也跟着当地人学习简单的中文,慢慢便形成了解放路上的传统风气。现在,外来人基本难以辨别谁是越南人,谁才是当地人。
越南人喜欢来中国看中医
今年84岁高龄的叶如宽是解放路上最年长的老居民,作为一名在解放路上从医半个世纪的老中医,叶如宽从开药店到从医,与解放路相伴了大半辈子。“解放前,就有许多越南人来看病,解放后更多了。”叶如宽说,由于解放路一直都是越南人来得最多的地方,因此,也有了前来寻中医看病的越南人。叶如宽告诉记者,解放前,不管男女,他所接触的越南人都喜欢用槟榔和石灰制成一种叫“食捞”的东西,把牙齿搞黑作为美观。解放后,越南人与东兴当地人交流越发密切后,慢慢改变了这样的习惯。
在从前,叶如宽因为语言不通,他和前来就诊的越南人只能通过手势比划,通过把脉来判断病情,然后开处方。时间长了,叶如宽慢慢学会了简单的越语,通过患者病情,也了解了当地的饮食习惯和医学知识,而来看中医的越南人也越来越多,他们不但会说简单的中文,还在就诊中学到一些中医保健知识,回到越南后向家人传授。叶如宽说,在解放路上,他时刻感受到不同文化环境带来的进步。
两国货物买卖“黄金地”
据了解,东兴市解放路解放前叫过“大街”、“克强街”,解放后,命名为解放路,一直都是两国货物买卖的“黄金点”。以前,由于来往的费用高,在解放路上大多看到偷渡过来的越南人。解放后,各种政策落实,来解放路上租店铺、做生意的越南人越来越多,许多东兴人也到离解放路最近的越南芒街做生意。由于距离近,交通方便后,两条街上的人来往很多,也带动了双边贸易。以前,叶如宽的父母就住在芒街,解放前,由于家境困难,他的家人早上去芒街做工,晚上就回到解放路,而家庭成员里逐渐加入了越南人,饮食文化也受到不小影响。
如今,解放路上依旧有不少越南人来往,而会说双语的人越来越多,时常还会有一年一度的两国民歌对唱,在离解放路不远的口岸河上进行,很是热闹。如今,解放路即将改造为国门工程,它依然是两国人民各种文化交流的聚集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