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闻网记者 曾燕芳
初到贵港市,首先吸引你的会是抑扬顿挫、语调多变的“贵港白话”,当地人喜欢使用家乡话来进行交流。即便如此,这却是一个不排外的城市,当地人对待外地人也一样和善。近日,记者走在贵港市解放路上,一路上询问了不少市民,他们对解放路都有着不一样的感情:“解放路从来就没改过名字,这条路见证了一所城市的发展。”
从小结下不解之缘
在解放路上的一家眼镜店里,记者见到了老店长李燕。今年43岁的李燕是土生土长的贵港人,从小就走在解放路上。李燕告诉记者,从小到大她与解放路有着不解之缘。小时候,母亲在解放路上的国营糖果厂上班,她每天都在解放路上玩耍;上小学后,家住在江北大道的她,每天都步行穿过解放路,到达县西小学上课;高中是在贵港市达开高中就读的,也同样是每天途经解放路;后来,其工作地点也在解放路上。李燕告诉记者,贵港市的政治文化中心就在解放路一带。在这条路上,最能满足孩子们求知欲的地方则是贵港市展览馆。“书画展、连环画等都是我们学生时代喜欢的。”随着时间的发展,贵港市也更加注重文化建设,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地方文化。
个体经济发展繁荣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贵港市最初的经济中心是在郁江边附近的街道,而解放路恰恰就位于江边附近。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贵港市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都聚集在这一带。李燕告诉记者,早在40多年前,还处于计划经济时代,解放路上聚集了许多国营企业。“那个年代,供销社是大家买东西必定要去的地方,就在解放路上。”作业本、衣物、食品等衣食住行等物品,都是从供销社和百货大楼等国营企业购买的。后来,个体私营企业兴起,在解放路上,多了“甘化商城”、“兴港副食城”和“三合市场”等具有一定规模的市场。今天,解放路成了贵港市小家电、自行车行。虽然近几年来,贵港市的政治文化中心转移到了广场新区一带,但是解放路上的经济仍然一样红火。
市民环保意识越来越强
解放路给李燕最深刻的感受就是环境的变化。在她的记忆中,解放路当时有一个酿酒厂,其散发出的气味非常臭。“在闹市区内开厂,真的太让人难受了。”李燕说,以前人们的环保意识还没这么强。后来,没过几年,酒厂就搬到郊区去了,那个位置被建成了现在的甘化商贸城,这是环保意识进步的一种体现。贵港市民梁信成先生也表示,从现在解放路的道路建设和树木长势,就可以看出这么多年来贵港市市容市貌的变化。梁信成说:“解放路越来越宽阔、平整了,绿化越来越好了,市民的素质也提高了许多,路面非常整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