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闻网记者 卢盈 实习生 姚瑞兰
摊开地图不难发现,我们的许多城市都有一条解放路,广西桂林也不例外。这条道路带有“改天换地”的政治意义和独具风格的时代意义。8月4日,当记者沿着时间一路追溯而上,桂林的解放路便犹如一幅风景绮丽的画卷,徐徐展开。
桂林方言里把讲故事称为“板路”,在桂林市的解放路上生活了20多年的兰运初和记者聊起了解放路板路。解放路在解放前不叫解放路,叫中正东(西)路,1950年才被改称解放东(西)路。
老布店变成人行道
沿着王城的古城墙一路往南,便是桂林市有名的解放路了,这条解放路被几乎贯穿桂林市区的主干道中山路一分为二,分成解放东路和解放西路。站十字街口,只见高楼耸立,车水马龙,好不繁华,好不气派。“当年这里也是桂林最繁华的地段之一。”兰运初回忆说,20多年前的解放路在桂林就已经很有名气,小餐馆,小商铺林立,而让兰运初记忆最深刻的还是在解放东、西两路之间的那家张永华布店。
“桂林人都到张永华布店买布,那里的布质量好,有名气。”就算到了现在,兰运初都还记得当年布店顾客络绎不绝的情景。那么,如今这家在当年红极一时的布店是否还在呢?“拆了!”兰运初说:“当年布店所在的地方如今已经成了人行道。”当年的解放路尽管繁华,可是路面窄小,只有两车道。道路两边尽管小商铺林立,可是房子几乎都是砖木结构的老房子,排水系统也不好。
路面拓宽两倍多
“大约是在十几年前,解放路进行了改造。”这次的改造可谓是大刀阔斧,拆除了沿街的旧房子,将原本窄小的街道进行了拓宽,并设立了人行道和绿化带。“如今的解放路几乎是当年解放路的两倍多宽,而张永华布店正好处在需要拆除的位置上,拆除布店后,就建成了如今的人行道。” 除了路面的拓宽以外,沿街的房子也进行了改造,旧式砖木结构的红砖房改建成了高楼大厦,极具现代气息。“解放路就像是桂林的面子,现代、漂亮。”
解放桥旧貌换新颜
提到解放路,就一定不能错过解放桥。顺着解放东路向东,在解放东路的尽头有一座桥,就是桂林市城区横跨漓江最早的桥梁——解放桥。站在桥上,抬头看到远方是袅袅的山峦,近处是清澈的漓江,在桂林这个一步一景的旅游城市里,横跨在漓江上的这道飞虹有自己独特的美丽。
“解放桥始建于1939年。”兰运初娓娓道来,当年为疏散城区人口,建成钢木桁架上承式桥梁,定名“中正桥”。1951年, 解放桥经历了第一次“改头换面”,在原址重修钢木桁架结构。 1972年, 解放桥保留下部结构, 加固桥墩, 拆除上部结构, 扩宽桥面, 改建为空腹式混凝土双曲拱桥。1999年桂林市政府决定拆除旧解放桥,在旧址上重建解放桥。桂林新解放桥于2001年正式通车。
“以前的解放桥是半木质的结构,我从桥上走的时候,可以通过桥面木板上的漏洞看到桥底的漓江。”当年的解放桥留给兰运初的印象是窄而旧。现在,当记者再次走在这座桥梁上时,已经根本无法去追寻它旧日的影子。近看,桥两端设有大型亲水平台,行车道以花带相隔,双向六车道的桥面,开阔大气。远看,整座桥简洁通透,拱中套拱,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和民族特色。
期盼老景点更有魅力
“其实,从一条路的改变也能看出一个城市的改变,以及一个城市居民生活的改变。”兰运初笑着告诉记者,20多年前,兰运初一个月的工资也就只有几十元,20多年后的现在他的工资已经是1000多元。“这些都说明我们的生活越变越好了!”
“现在,我们希望王城也能像解放路一样进行改造,变得更好。”兰运初如今就在桂林市的解东社区工作,他办公室的正大门就对着桂林王城的古城墙。“王城是桂林的一景,可是临近王城的房子太老旧了,就像以前解放路上的那些老房子,都是砖木结构,光线也差,排水系统不完备,都是靠沙子渗透来排水,一下雨就难免会有积水。”兰运初发自内心的希望,王城也能向解放路一样进行一次大的改造,能够在这里铺设好排水系统,让老房变新房,使景点能变得更有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