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学校是师生共同的“家”,他便如春燕啄泥般打造了温馨家园
上个世纪70年代以前,达佑屯没有一所学校,到了读书年龄的孩子还在山上放牛。
1973年,达佑教学点成立。领导找到全村惟一的初中毕业生周宏军,说:“你来教娃崽读书吧!”
周宏军果断地说:“行!”
从此,他成了教学点第一位代课教师,当时月工资仅9元钱。
如果仅为这点钱,周宏军或许早就坚持不住了。让他最终坚持下来的,是山里娃的求知愿望传达给他的神圣使命。
“孩子们升学走出大山,或是在乡里做买卖,会计算了,他们高兴得像过年。”周宏军说,“这时,我就感觉特别幸福,觉得自己是一个少不得的人!因为他们从我这儿学到了知识。”
教了13年后,原来的校舍越来越烂,缺门少窗,四面透风,雨水、雪水浸润了教室里长短不一的桌椅板凳,几十个衣服单薄的学生在寒风中哆嗦,有的人也开始动摇了……
怎么办?
虽为代课老师,但责任一样在肩。周宏军说:“不能让孩子又回到山上放牛啊!”
周宏军是大山里的人,深知知识才能改变山村面貌的道理。
于是,1986年夏,他带领村民和孩子边上课边建校。
学校选址半山腰上,运材料格外困难,村民投工献料后都忙农活去了,搬运就落在周宏军肩上。
上山撬石头,下田挖泥土,做木工、挑沙子、平地基……建校的一石一瓦一木,近一半是周宏军挑回来的。
因为群众筹的钱不够,他卖了家里一头100多公斤的年猪,付了木工师傅的工钱。
木工师傅走了,学校却只建成一个空架子,门窗、墙壁没装,屋顶没盖瓦片,桌椅板凳、操场一样都没有。
周宏军起早贪黑,忙碌起来。每天放学,他操起斧头、锯子做木工,扛起锄头刮草地,一做就是两三小时甚至天黑。清晨,他天刚亮就起床,先去挑1个多小时的石土,才到上课时间。
那年暑假,48天,周宏军有40天是在学校度过的。学校的墙壁、地板,他用木材一块一块装钉;桌凳、黑板,他亲手打造,木材不够就拿自家的顶上。
3年后,一座两层4间教室的木房教学楼终于建成,学生又有了遮风避雨的港湾……
然而,历经20多年风吹雨打,如今的学校又回到了以前的模样,破烂不堪,4根柱子被白蚁侵蚀了一尺多高。门窗全坏了,只能用塑料薄膜遮风挡雨。
周宏军用钥匙开门,其实锁与不锁没什么两样,锁还没开,只能容一个人还需侧身进去的门已自动开了——原来,门早就坏了。
| 上一页 下一页 |
| 第 [1] [2] [3] [4] [5]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