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主办

记融水汪洞乡"扁担挑夫"教师周宏军:一个人的长征

如果说深山“挑夫”路是一个人的长征,这路上凝结着他的大爱精神

清贫,是周宏军生活最真实的写照。

几十年间,他省吃俭用、节衣缩食,那件穿了多年的墨绿色外衣,已被他反复洗得发白。

几十年来,无论家里多么困难,他义务维修校舍,义务当“挑夫”,不拿一分报酬。 

周宏军家里,没一件像样的家具,住的是老父亲20多年前盖的木瓦房,饱经岁月,风雨飘摇。

尽管已转正,但微薄的工资养一大家子,依然捉襟见肘、力不从心。

即便如此,周宏军从不吝啬资助别人,他领养过4名孤儿,助养了1名残疾儿童,其中一个孤儿已上大学——而他自己,结婚多年却没生育一个孩子。

一个把别人的孩子当自己孩子的人,心中无私的爱便无处不在。

学生上学,要经过4座独木桥,桥下河流波涛汹涌,险象环生。每逢山涧涨水,周宏军都要到桥头,把孩子一个一个背过桥。

隔三差五,他就去检查木桥牢不牢固,常在桥上加钉子、换木板,为了孩子的安全,他慎之又慎。

对交不起费的学生,周宏军用自己的工资垫上,还帮他们买作业簿、草稿纸;若学生生病,他就变成了慈祥的“母亲”。

有一次,个子高大的学生符涛右小腿无名红肿,无法行走。周宏军便每天背他上下学、上厕所……20天后,符涛父亲从外地赶回接他去医院,他怎么也不肯上担架,说不想离开周老师的“背”。

周宏军说:“我再苦再累都不要紧,只怕苦了孩子们!”

如今,学生越来越少,“嵌”在半山腰上的校舍,也已摇摇欲坠;仅有的半个篮球场,一根歪栏杆上,“挂”着歪歪斜斜的球筐……师生6人,稀稀疏疏的欢笑声、读书声,从这里传出,越过崇山峻岭,在大山间回荡。

退休在即。望着凝聚自己毕生心血的教学点,周宏军感慨万千。

他说自己有一个最大的心愿:希望在退休前学校有一面五星红旗,为孩子们真正升一次像样的国旗,唱一次有奏乐的国歌,做一次有音乐的广播体操……

周宏军,依然在深山里继续着他一个人的万里长征。



上一页 
第 [1] [2] [3] [4] [5]  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0
0
0
0
0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文章

高清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