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滩电站鸟瞰。黄秉祥摄
大化水电厂上游景观。韦伟武摄
县城一角。黄秉祥摄
绿色发展——
努力打造山清水秀的生态家园
“经济社会要发展,生态保护同样重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大化瑶族自治县县长蓝瑞轩态度鲜明。
“十一五”期间,大化主要企业主要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万元生产总值能耗由1.11吨标煤减少到0.762吨标煤,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控制在目标之内。城区污水处理厂已投入使用,生活垃圾处理场建设接近尾声。“十二五”的目标是,万元生产总值年降耗1%,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
西江干流红水河流经大化全境160公里,一级支流王秀河、灵岐河等9条河流县内流程117公里。它们是大山的血脉,大山的灵魂。实施“绿满大化”工程,首先是对水源、河流的生态保护,改善提升水质,建设绿色生态走廊,做到“水清、河畅、景美”;其次是对土地、山林的生态保护,加强生态公益林建设,巩固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大力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和土壤保持,特别是七百弄国家地质公园的水源涵养与生态保护,把森林覆盖率从现在的61.65%再提高;再是强化从源头上防治污染,重点解决饮用水不安全和空气、土壤污染等问题。
发展循环经济,是高效利用资源、有效保护环境的重要途径。“十二五”期间,大化着重鼓励企业建立循环经济联合体,特别是在发展产业园区中建立企业间能源、物流的集成和资源的循环利用;着力推进和完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加快发展生态农业、立体农业、绿色农业、有机农业和休闲农业等。
协调发展——
统筹城乡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城乡发展不能‘一边欧洲、一边非洲’”。大化立足区域实际,加快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转换,推动城乡和谐发展、协调发展。
大化县城区以“首府生态民族卫星城”的目标定位,空间发展以“沿红水河两岸、主要向东南发展、保持控制北部自然资源风貌”为指导,统筹考虑大化港口、工业集中区、物流园区等空间体系的衔接,做好新建进出县城的3条二级公路两旁的开发规划和建设,不断拉开城区发展框架,拓展城市规模,逐步从“建设县城”转变到“城市建设”上来,着力打造文化氛围浓厚、基础教育发达、生活环境良好的宜居城区。目前,县城区面积已达14.35平方公里,城区人口8.06万。
以城带乡,城乡并举,统筹发展。在以县城为中心的辐射带动下,着力加速城乡一体化发展,有重点、分层次、渐进式地推进小城镇建设,岩滩、都阳两个中心镇建设与县城建设形成“一轴三心”格局。按照《大化瑶族自治县村镇规划集中行动实施方案》,今年完成县域村镇体系规划、13个乡和都阳镇总体规划、100个村委所在地的村屯规划编制和审批。今后三年,将以逐步实现村镇规划基本覆盖为重点,推进村镇规划编制和村庄治理,以形成“县城—中心镇—一般乡镇—中心村”的新城镇体系。
加快社会化步伐,重视民生,促进城乡社会事业发展一体化。深入推进开发式扶贫,打好岩滩库区实施《岩滩水电站库区移民遗留问题处理规划》攻坚战,加快解决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贫困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实现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免费实用技能培训和就业援助广覆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城乡困难群体最低生活保障应保尽保,城乡社会救助全覆盖,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全覆盖……目前,全县每年各类低保和救助惠及7万多人。
利用出海通道的辐射,积极构筑“接轨南宁大市场、畅通周边县城区”的大交通圈,让“血脉”贯通成为城乡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的“引擎”。“十一五”期间,以国道、省道为主轴,县道为骨架,乡道为辐射,路、站配套的交通网络结构初步形成,等级公路已达1312公里。“十二五”期间,将全面提升公路等级和路网密度,形成“以县城为中心,以都阳、岩滩为节点,干支线互通,沟通内外”的高效、快捷、便利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同时,随着红水河“黄金水道”大化港口泊位、船闸的建设,县域物流、旅游综合服务将极大提升。
| 上一页 下一页 |
| 第 [1] [2] [3]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