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化瑶族自治县县委书记韦朝永(右一)深入库区调研。唐正山摄
大化瑶族自治县县长蓝瑞轩(左)慰问农村小学生。周冠颖摄
在广西中部偏西北部、中国西南出海大通道的中轴线上,大化瑶族自治县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红水河的中游。红水河则像一条蓝色的飘带,自西向东在县境内画出一幅撩人心弦的山水长卷。
有一位作家写道,大化乃“大梦化境”。它以山奇、水秀、湖旷、洞秘、洼深、坝雄、石美和民族风情独特而闻名。所以,年轻的大化被誉为“南国明珠”。
站在“十二五”的新起点上,如何让红水河畔的这颗明珠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呢?“我们选择的是转型发展、绿色发展、协调发展、特色发展,让经济实力更加强大,经济结构更加优化,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大化瑶族自治县县委书记韦朝永说。
转型发展——
努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大化有“水电之乡、硅石矿之乡、淡水养殖之乡、中国观赏石之乡、瑶族文化之乡”的美誉,距离自治区首府南宁仅120公里,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明显。所以,县委、县人民政府明确提出了做大做强水电业、矿冶业、养殖业、旅游业和创建首府南宁民族生态卫星城的“四业一城”发展战略。
“十一五”时期,大化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结构进一步优化,实现财政收入、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翻一番以上,水电、矿产、建材、特色水产品、旅游等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壮大,连续三年获得“广西科学发展进步奖”。
然而,经济实力弱、产业结构单一、城镇化水平低、人民生活水平不高等欠发达、欠开发的基本县情是无法回避的现实,发展不足依然是大化面临的最大矛盾。
要“赶”周边发展较快的县(市),必须加快发展、加快转型。
首先,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培育新兴产业,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目前,大化着力打造“一线一区三大产业”工业体系,发展水电业、硅工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化、岩滩两大水电站装机容量已达172万千瓦,装机容量60万千瓦的岩滩水电站扩容工程正在建设中,加上已建和在建的4个小型水电站,“十二五”期间“水电产业集群”总装机容量将超240万千瓦。
大化工业集中区已聚集了一批矿冶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十二五”期间,加速产业聚集、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的必然之路。一是加快工业集中区建设,争取尽快纳入自治区园区B类盘子,推进传统产业高新化、新兴产业规模化、骨干企业品牌化、中小企业专特化。二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业,培育优势产业、重点企业,发展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三是大力开发新型建材,积极推进虎鹰水泥基地建设,新建一条日产4000吨新型干法旋窑水泥生产线,配套建设年产120万吨粉磨站及专用泊位。四是大力开发辉绿岩、大理石和滑石矿,发展石材加工及石灰生产。
经济生态化是“转”的根本出路。就大化而言,工业方面必须舍去污染严重、资源消耗高的引资项目;农业方面,必须着力推动以生态化、标准化、无公害化为特征的绿色食品产业向规模经营发展。
发展绿色经济,科技成果的普及和“转化”要加快。在大石山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低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十一五”期间,大化不断加强实用技术培训,培育农业新品种5个,引进新品种10个,推广新技术15项,5个水产品通过国家标准认证,5个农产品获得“全国无公害农产品”标识,培植了“北景鱼”、“七百弄藕粉”等地方名牌产品,建立了金银花、野菊花、淡水鱼等6个特色农业产业科研示范基地,初步形成与高效农业和主导产业相配套的社会化、系列化服务体系和中药、水产等7大产业为主导的技术型产业发展格局,全县新技术产业年产值突破5亿元,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例达45%。
“十二五”期间,大化争取实现科技进步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建立20个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推广农业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50项,自主研发的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95%以上。
| 下一页 |
| 第 [1] [2] [3]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