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主办

柳州市城中区创新社会管理:民本为先奏响和谐乐章

广西新闻网记者 李旭东 刘兴标  通讯员 覃胜利

  一城之魂系于心,城市安稳系于民。

  作为工业重镇柳州的核心城区——城中区,以其经济活力十足,教育文化先进,生态环境优美,城市服务完善,创业人居舒适,成为柳州市四城区之重心。

  2010年,该城区完成生产总值80.95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达76.5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7.8%和6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4万元。

  同时,全方位的城镇化建设,亦使“城中之城”的城中区面临着一系列社会管理问题。该区推行阳光拆迁、营造和谐城管、提升城区形象等社会化管理创新,其经验令人耳目一新,“自治区平安县区”殊荣实至名归。

  以民为本:阳光拆迁为发展破茧

  近年来,柳州城市建设大刀阔斧,快马加鞭。城中区所承担项目任务之重不言而喻。

  柳州风情港、金沙角观瀑广场、李宁体育馆、窑埠古镇……该市倾力建设总投资超过170亿元的十大重点工程,其中就有8项落户城中区,涉及拆迁户3500多户,拆迁总面积约90万平方米。

  如何搞好征地拆迁,避免矛盾频发,为加快重点项目建设铺平坦途?城中区交出了满意的答卷。

  总投资13.5亿元的金沙角旧城改造项目,位于该区公园街道办事处东台社区,是备受关注的民心工程。街道办结合项目拆迁优惠保障政策,切实解决拆迁户回迁前及安置后的现实生活困难,采取送技术、送项目、送岗位等方式,提高下岗失业拆迁户再就业技能和生活水平,使他们拆得放心,迁得安心。

  家住曙光东路的温蕴源,一家6口两代同堂,子女无工作,本人患重病,原居住面积仅10余平方米。

  东台社区党总支将其情况向业主单位反映,经多方协调,他家终于搬进跃进路一套70多平方米的新房,老温充满感激。其他被拆的60多户居民的住房亦得到妥善解决。

  2009年“7·5”特大洪水期间,街道社区组织党员干部,挨家挨户动员未搬拆迁户,及时撤到安全的临时安置点,还给他们免费送去应急食品。洪水退去后,党员突击队及时帮助拆迁户清扫房屋,生活困难户还领到了政府800元的补助金。数十户拆迁户深受感动,纷纷主动要求签订拆迁协议。

  位于五星商圈的风情港项目,涉及拆迁680多户,由于补偿方案标准合理,工作细致入微,不到一年全部拆迁完毕,没有一例拒签和冲突,且实现零上访。

  在实施城中村改造过程中,该城区科学规划,确保失地农民生活水平不降低,住房面积不减少,养老有保障,农民失地不失业。仅静兰村整村改造,就专门留出土地540多亩,为征地农民三产之用,按村在册农业人口计算,人均达50平方米,由村集体统一管理、统一经营,村民入股、定期分红,以保障失地农民的长远生计。

  去年,该城区累计完成征地面积8183亩,拆迁面积40万平方米,既确保了F1水上运动项目、马鹿山奇石休闲公园等市级重点项目按期实施,又拓展了区域经济发展新空间。

  城中区委书记杨义说:“以人为本,改善民生,设身处地换位思考,把群众看成亲人,付出真情和温暖,既能化解矛盾,又为城市建设大局腾出发展空间。”



 下一页
第 [1] [2] [3]  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0
0
0
0
0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文章

高清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