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主办

大化县一村民山洞居住9年 延续子女求学路(组图)

{#img_description} 
罗朝贵的小儿子罗荣臣踩着石头从“二楼”下到“一楼”。广西新闻网记者 伍永志摄

   30多根粗细不均的树杈   撑起“山里洞人”的家

    6时30分,记者从河池大化县城出发,8时15分进入七百弄乡地界。一边是深不可测的山涧,一边是岩石林立的峭壁。9时5分,记者沿着弯弯曲曲的盘山道路,从七百弄乡府辗转到了通往戈从村的碎石路上。但车子未走几分钟,见到前方道路有一处已塌方,施工队伍正在进行维修。

    村民告诉记者,这处塌方已经有2个多月了,戈从村的进出到乡里,都需在这塌方处下车,步行过塌方口后再另搭车。

    10时30分,几经颠簸和转车后,记者终于来到了七百弄乡戈从村戈从屯。村民介绍说,这里距上阶屯还有2.5公里,需翻过10余座山头,走近30分钟山石林立的石路,再沿着上山的路再走2分钟,才能到罗朝贵的家。

    11时许,记者在历经5个多小时后,终于站在了“山里洞人” 罗朝贵的家门口。

   8根树杈斜撑、20余根粗细不均的树杈竖撑;长短不一的树干被竹篾子捆扎在一起,很突兀地支出边界;登上斜度为60°的九级木台阶,推开用竹片子编结成的入户门,站在这个由旧木板和树干混搭而成的“地面”上,迎面而来是一股热气,在横空突出的石头上架起来的火灶不时冒出火苗;太阳光透过两边用竹篱笆做成的墙,照在旁边的一张还隐约写有“囍”字的饭桌上,旁边还有一堆金黄金黄的玉米。

   “今年玉米出穗后,老天都没怎下雨,收成不是很好。”记者爬上木台阶,走在“吱嘎”、“吱嘎”响的木板上,木板随即有些下沉,有三、四个干瘪的玉米从玉米堆里滑了下来,滚到罗朝贵的脚边。他走上前去,捡起玉米,“呼”、“呼”、“呼”地朝地吹了下玉米上的灰尘,放在旁边的一个空背篓里。

    记者而后攀上右侧的石头,到了房子的“二楼”,这是小孩晚上睡觉的地方。站在用无名指般的细竹竿捆扎而成的楼上,看到的是两张紧挨在一起的床。在“二楼”轻轻地走动,脚下发出“吱嘎”、“吱嘎”的声音,整个房子也都在晃悠。背篓、空塑料水桶、床上的凉席和被褥,床侧面挂着的一面小镜子和一把小梳子,还有堆积在一起被熏黑的瓶瓶罐罐,这就是“二楼”所有的物件。

    “住在这里冬暖夏凉,又不用担心风吹雨淋和太阳照射。”看着这个由自己创意并搭建出来的二层“住宅楼”,不需地基无需屋顶,耗去的也就是一些木料和毛竹,罗朝贵颇具有成就感。

    屯里的长辈说,罗朝贵住的这个“石猫洞”,早在100多年前就有人在这居住过,在1965年时也有村民在洞里住了五六年,后来到大山外面去了,现在据说已生活在柳州。 
 

上一页   下一页
第 [1] [2] [3] [4] [5] [6]  页
(支持“←、→”键翻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0
0
0
0
0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文章

高清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