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献精神望传后代
“看得出他有92岁吗?已经五代同堂了。”村民余世芹说,周有新老人看起来精神矍铄、思维清晰,还能推着斗车去修路,可他是村里两名90岁以上老人中的一名,如今全家共有61口人,是少有的大家庭。
知晓老人家庭情况的村民都清楚,他有个孙子在广东投资开厂,家里并不缺钱,他修路也不是图名图利,对于他这么大年纪还去修路、护路,有村民很不解。有人曾对他说:“你这个老爷子,一大把年纪了,不在家逗逗重孙玩,干嘛还要找罪受啊?”
周有新呵呵一笑,说出自己的几条理由:一来可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延年益寿;二来能在路上接触不同的人,和大家聊聊天,保持心情舒畅;三来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为大家服务,觉得自己还有用。“看到路不好走我就不舒服,不出来修路心里不踏实,我也是给后人带个头。”老人说,数十年来,修路已经成了他的一个习惯,他还希望后代能够把这种奉献精神传下去。
然而,对于周家人来说,老人一年比一年老,要是在路上有个三长两短,他们可不会心安。
75岁的周国汉是老人的二儿子,父亲“爱路如命”让他很为难。2006年7月16日发生的事情,一直印在他的脑子里。那天下着大雨,周国汉看到父亲拿着铁锹要出门,知道他又要外出去路上排水,便明知故问:“爸,你去做什么?”老人愣了一会儿后回答:“铁锹的把手松了,我去修一下。”周国汉把父亲拉回屋里:“我帮你在家里修。”看着父亲在屋里坐立不安,他知道老人的“心病”又犯了,当着老人的面,他叫来自己的儿子去帮忙到路上排水,老人才安下心来。
45岁的周德礼是老人的第三个孙子,以前总是担心老人出意外,经常阻止他去修路,但“屡禁不止”。他知道老人闲不住,只好由着他,有时间的话还陪他一起去:“只要他活得开心,我们都支持。”
“村民都很信任我,对于修路、修桥的事情都很支持。”周有新说,前些年村里要硬化道路,村干部请他出面去集资,很快就得到了20多万元。如今,5公里长的村道已经硬化了一半,剩下的将在近年内硬化,到时他也就可以“下岗”了。不过,他表示:“只要我能动,就会一直修下去。”
| 上一页 |
| 第 [1] [2] [3]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