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沙“华侨渔业村党支部”:给“漂泊”的党员一个“温暖的家”
【回放】5月1日,港口区企沙渔港又在热火朝天地上演“海产品交易大战”:刚刚从海里捕捞上来的肥美海鱼,立刻被分装入筐,转手到商贩手中,装上长货车销往全国各地。企沙镇北港村渔民组成的一支近30人的装卸运输队,也在企沙码头上进行装卸运输,忙得脚不沾地。
据港口区水产畜牧局局长苏建辉介绍,随着国家渔业产业政策的调整,该区临海村屯有相当多的渔民群众需要转产转业,在华侨“渔业村党支部”的引导下,许多渔民走上了多种经营之路。村干部苏坚成说:“过去,群众在海上捕鱼要靠党支部组织联络,上了岸后一度找不到工作,如今在党支部的引导下加入运输队,平均每人年收入达3万元以上。”
【延伸阅读】企沙渔港作为广西第二大渔港,渔民们常年“漂泊”海上,人员分散,大部分人一直游离在党组织大门之外。港口区针对这一实际,充分发挥渔港之畔的“华侨渔业村党支部”的海上联络、沟通、引导作用,组织渔民了解党和国家的政策和形势,帮助渔民解决海域安全、生产生活等困难,使“漂泊”的党员有了“温暖的家”。
全港口区各级党组织还积极开展支部帮支部、支部帮群众、党员帮群众的“一帮一、一帮几”活动,区直机关党组织积极开展送项目、送培训、送服务活动。基层党组织开展帮谋思路、引导实施等帮扶活动,推动了临海村民群众兴业致富,兴村富民。
如今,当地农民大都“岸上有田,海里有股”,靠海吃海,经营项目五花八门:后勤补给、水产品加工、渔船修造、网具维修、商品零售、海鲜大排档等,很多人还积极发展对越南的边境贸易。2011年,港口区海水养殖产值达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844元,远超过自治区2013年预定的目标。
| 上一页 |
| 第 [1] [2] [3]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