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主办

A11 陆兰军

第二组镜头:

25公里边境线、26块界碑、5万公里行程——

一个热血男儿22年理想信念的坚守

尖峰岭哨所海拔670多米,地处亚热带地区,一年中有半年时间云雾缭绕,每年10月至次年5月几乎都是雨雾天气。潮湿天气,洗过的衣服六七天才勉强能穿上。夏季屋内气温在40℃以上。毒蛇、蜈蚣、山蚂蟥是“常客”,蚊蚋如影随形。

这段边境巡逻路线长24.5公里,有26块国界碑。界碑所立之处人迹罕至,沿途到处都充满着艰辛和危情,除了蚊叮虫咬,毒蛇侵扰外,日晒雨淋,磕磕碰碰更是常事。陆兰军每个月要带领哨兵在这崎岖的山路上步行巡逻4次,每次往返49公里,每月行程196公里,1年行程2352公里,22年,磨穿了一百多双解放鞋底,行程5万多公里,可绕地球赤道一圈多。

“巡边最主要的是看国界碑,正碑、副碑,都得看仔细。看看是否被损坏,或者被挪动。如果某一块被挪动了那怕是几米,那将意味什么,不用说大家都清楚。”谈起界碑,陆兰军滔滔不绝。巡逻中每到一处界碑,陆兰军和他的战友总是庄严地先向界碑敬礼,然后拿出随身带来的干净毛巾,从上到下把界碑擦得干干净净,再拿出油漆把碑上的字描得清清楚楚。一切都满意后才向下一个目标进发。

随着中越关系的好转,边境线上昔日的战场变成了贸易往来的繁华口岸。山下边贸生意一片红火,到处都有赚钱的机会,就是在路边卖茶水,帮老板看看货,一天都能赚上一两百元,陆兰军就在边境线上,出家门口就可以做边贸生意,十分便利。有不少的哨兵离开哨所后,去搞边贸,过上了富裕的生活。

1998年,陆兰军昔日的同学当了老板,想邀请他去公司上班,并许诺每月2000多元的丰厚待遇,他婉言谢绝了。2001年,一个走私头目找到他,想利用他国防民兵的身份为其开路,并承诺重金回报,陆兰军严厉斥退。

“山上守卡子,山下数票子”,这反差确实太大了。高山哨所不仅环境恶劣、工作艰辛、责任重大,而且待遇也很低。当时,陆兰军每个月的津贴只有300多元,扣除伙食费后,所剩无几。“不管什么诱惑,都动摇不了我守边固土的信念。”这信念,陆兰军坚守了整整22年。

第三组镜头:

父亲的病痛,妻子的目光,幼子的哭声——

一位舍家卫国的男儿担当大义的坚守

陆兰军当哨兵22年,他在家里住的时间总共才20个月,不到2年。其实,陆兰军的家离哨所不远,直线距离也就1000多米。他说,不知道为什么,总觉得在山上的哨所里才睡得踏实。“当哨兵,负的是当班时的责任;而哨长就是负一天24小时、一年365天的责。在和平时代,同样不能麻痹大意啊。”

除了平时正常的站岗、巡逻、训练,还要搞自身基础建设、参加维护地方稳定、支持地方建设、为社会做实事好事等,陆兰军确实无暇顾及家里。

父亲是陆兰军的引路人,陆兰军与父亲的感情非常好,每次回家,他都会抽空与父亲聊上一阵子,帮父亲擦擦药、捶捶背、洗洗脚。2011年3月父亲重病住院,陆兰军得知后匆忙赶去医院看望父亲,由于哨所的工作丢不下,他把从朋友那借来的4000元钱交给大哥,安慰父亲几句,就又赶回了哨所。2011年6月1日,陆兰军在哨所执勤,当他接到父亲病危的电话从哨所匆匆赶到家时,父亲已永远合上了双眼,父亲临死前没能见上他一眼,陆兰军很内疚。“自古忠孝两难全,父亲,原谅儿子的不孝吧。” 陆兰军跪在父亲的遗体前哭道。

1992年,陆兰军认识了俊俏的瑶族姑娘邓贵兰。1993年,他俩把婚礼定在农历六月初一,就在婚礼即将举行时,县武装部指令陆兰军赴县里参加军事训练,在国与家之间,他毫不迟疑地选择了前者,推迟了婚期。

婚后,陆兰军暗暗发誓,要让妻子过上好日子。 “可结婚十多年了,不仅没能让妻子过上好日子,还连累了她。”陆兰军不无愧疚地说。有一次,他家中的4亩松树被人偷割了松脂,妻子有点埋怨他:“你自己是民兵哨长,但连自己家的松脂都保不了。”陆兰军觉得愧对妻子,妻子一个人孤零零扛着一大捆柴火、倔偻着身子吃力地往前挪动脚步的身影,时时映入他的眼帘……每次巡逻经过自己的责任田、责任林时,他都很想碰到妻子,哪怕打声招呼、说上几句话也好。

由于很少回家,陆兰军每次巡逻路过家,年幼的儿子都会跑出来,死死地抱住他哭喊着不让他走,儿子哭得撕心裂肺,为的是想让父亲停下来多陪自己一下。陆兰军何尝不是这样想?可是孰重孰轻,他心里非常清楚,每次他都咬咬牙,甩开儿子,继续出发,身后儿子的哭声令这坚硬的汉子心酸……

守边22年,党和人民给了他很多荣誉。有市里、区里、军区颁发的奖状;有优秀共产党员、劳动模范、优秀哨长等证书。每次回家,有空他都会把这一大堆奖状、证书搬出来给家人讲述着,这是他唯一能安慰家人的。

“我亏欠这个家太多了,好想找机会好好补偿,但是,我是边防哨所的哨长,我深明我肩上的大义呀。”陆兰军眼里含着泪,说得很动情。

第四组镜头:

1个村庄,400户人家,350个哨兵——

尚义村边民祖祖辈辈国魂的坚守

陆兰军舍小家为大家、无私付出、坚守信念、戍边奉献的爱国主义精神,就象一股巨大的冲击波,迅速在尚义村、峒中镇,乃至整个边境地区漫延——保家卫国、住边守边、上哨所当哨兵已经成为这一带边境年轻人崇尚的一种光荣传统。尖峰哨所设立33年来,有561名边民登上尖峰岭哨所当哨兵,其中坚守5年以上的有220人,坚守10年以上的有15人。陆兰军所在的尚义村400户人家中,就有350人当哨兵,几乎平均每家都有一个人当哨兵。尚义村、尖峰岭哨所,已成为当地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基地,每年都有近千人次到尚义村、尖峰岭哨所接受教育。

“上哨所当哨兵成了我们村的时尚,我儿子现在就在哨所当哨兵,等我孙子长大了也送他当哨兵。”村民王红这样说。

“陆兰军在高山哨所坚守了20多年,我们都很佩服他,我们学校请他担任课外政治辅导员和护界碑小分队的名誉队长,让他这种戍边奉献的精神在幼小的心灵里生根、开花。”尚义村小学校长黎业宏如是说。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我们镇,陆兰军已经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群体的化身、一种精神的写照,他不但影响着边境这一代年轻人,随着时间的推移,还会影响到今后几代人。”峒中镇党委书记黄寿强肯定地说。

长期的高山哨所生活,使陆兰军跟父亲一样,落下了风湿病、颈椎病和骨质增生等多种疾病。但陆兰军依然每天带着哨兵们站岗、放哨、出操、巡逻。他曾和老搭档、副哨长、当了21年哨兵的韦胜才两人相约:死后埋在尖峰岭上,伴随着战友继续站岗,让自己的灵魂成为永远戍边的国魂。

尖峰岭,象一把直插云霄的利剑,耸立在群山峻岭中;陆兰军,象一块坚实凸屹的界碑,默默地坚守在边境线上。

岁月如梭,青山依然。哨所依然。信念依然。



上一页 
第 [1] [2]  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文章

高清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