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兰军
陆兰军哨长组织哨兵开展谈心、谈话活动,加强交流。
陆兰军用监控设备侦察边境
广西创先争优十大先锋人物推荐候选人陆兰军先进事迹
核心提示:陆兰军,防城港市防城区峒中镇尖峰岭哨所哨长。
一家三代人33年国土的坚守。
从1979年3月至今,陆兰军同志一家三代四口,3任哨长1个哨兵,为国守边33年。陆兰军同志1990年开始哨兵生涯,1996年3月任尖峰岭哨所哨长。尖峰岭哨所海拔670多米,边境巡逻路线长24.5公里,有26块国界碑。陆兰军每个月要带领哨兵在这崎岖的山路上步行巡逻4次,每次往返49公里,每月行程196公里,22年,行程5万多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一又四分之一圈多。磨穿了一百多双解放鞋底。
一个热血男儿22年理想信念的坚守。
随着中越关系的好转,边境线上昔日的战场变成了贸易往来的繁华口岸。有不少的哨兵离开哨所后,去搞边贸,过上了富裕的生活。1998年,陆兰军昔日的同学当了老板,想邀请他去公司上班,并许诺每月2000多元的丰厚待遇,他婉言谢绝了。2001年,一个走私头目找到他,想利用他国防民兵的身份为其开路,并承诺重金回报,陆兰军严厉斥退。
一位舍家卫国的男儿担当大义的坚守。
陆兰军当哨兵22年,在家里住的时间总共才20个月。他说只有在山上的哨所里才睡得踏实。2011年3月父亲重病住院,他因在哨所执勤,没有在老父亲身边照顾,直到父亲临死前没能见上他一眼。陆兰军舍小家为大家、无私付出、戍边奉献的爱国主义精神,就象一股巨大的冲击波,在尚义村、峒中镇,乃至整个边境地区漫延——保家卫国、住边守边、上哨所当哨兵已经成为这一带边境年轻人崇尚的一种时尚。
人生格言:
1.习惯寂寞就不怕寂寞,习惯吃苦就不怕苦。
2.没有边境的安宁,就没有老百姓的歌舞升平。
3.平凡的人也可以在平凡的岗位建功立业。
4.不论做什么、事都有坚持。
5.爱国就是爱家,有我就有她。
边境线上无悔的坚守
“云绕雾缠的中越边境,连绵起伏的十万大山,斑驳坚实的界碑,蜿蜒崎岖的巡逻路,一支荷枪实弹的边防民兵小分队在丛林中行进——”记者的镜头从远景、中境到近景,特写定格在队伍前头男子那张黝黑坚毅、布满岁月印记的脸上。他,就是防城港市防城区峒中镇尖峰岭哨所哨长陆兰军。
“这条25公里边境巡逻路,我整整走了22年,我热爱这座大山、这块土地;我熟悉每一条溪流,每一块界碑。如果祖国需要,我会一直走下去,无怨无悔。”在接受采访时,陆兰军这番话令人动容。就在这高山哨所上,我们记录下了几组镜头——
第一组镜头:
1座高山、2个哨位、3任哨长——
一家三代人33年国土的坚守
1979年3月,尖峰岭哨所在自卫还击战轰鸣的炮声中建立了。哨所座落在尖峰岭之巅,一排营房,两个哨位。在边民纷纷向内地撤离之际,时任峒中镇尚义村民兵营副营长的陆之方,临危受命,担任了这座哨所的第一任哨长。
那一年,陆兰军13岁。从此,站岗、放哨、伏击、巡逻、守边关,就成了陆兰军对父亲职业的印记。
1979年3月27日,从边境线对面发射过来的几发炮弹,呼啸着落在尚义村后尖峰岭哨所旁。站在硝烟残留的弹坑边,看着父亲挎着钢枪的背影,“保家卫国”、“守边御敌”之类的词语,在陆兰军脑海里由模糊变得清晰、由寻常变得神圣起来。
1982年,陆之方由于长期在高山哨所执勤的原因,患上了多种疾病,尤其风湿病很严重,达到手脚都难以抬动的地步,镇人武部鉴于他身体情况建议他卸任养病,并希望他提出接任人选。
陆之方首先想到的是刚刚从部队转业回来的二儿子陆兰廷。在他找二儿子进行了一次长谈之后,陆兰廷接过了父亲手中的钢枪,成了尖峰岭哨所的第二任哨长。这一干,就是14年。
1996年3月,陆兰廷因部队工作需要调离尖峰哨所,镇人武部同样要求他推荐适合的人选担任哨长。由于当时尖峰岭哨所责任重大,条件艰苦,别人都不愿意去,跟父亲一样,陆兰廷首先想到的也是自家人——弟弟陆兰军。
由于受父亲和哥哥的影响,1990年,24岁的陆兰军参加民兵选拔在另一个边防哨所当了一名国防哨兵。在二哥的推荐下,陆兰军从围胆哨所调到尖峰岭哨所,成为继父亲和哥哥之后的第三任哨长。不久后的一天,二哥陆兰廷带着16岁的儿子陆永兴来到哨所,对陆兰军说:“他高中毕业了,想跟别人去做边境贸易生意,我不同意,还是交给你,在这守边关,我放心。”就这样,侄子跟着叔叔,一起摸滚爬打、一起站岗放哨,继承着祖辈、父辈的职业——守护祖国南大门。
从1979年3月至今,陆家三代四口,3任哨长1个哨兵,坚守在这边境线上的高山哨所。 33年,一家三代人无怨无悔的坚守,这需要多么坚强的毅力、这需要多么大的付出和牺牲呀。支撑他们的,既有父亲爱国思想基因的传承,更有他们心中永远不变的坚守国土的信念!
| 下一页 |
| 第 [1] [2]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