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主办

隆安现五千多年前古骆越大型稻作文化祭祀遗址群

祭祀遗址群亮点多多

据介绍,近年来,南宁市的武鸣县锣圩、坛洛镇同富村,也发现了古骆越文化大石铲祭祀遗址。与上述遗址相比,此次在隆安乔建镇发现的稻神山祭祀遗址群的文化面貌,有什么不同?

梁庭望介绍,稻神山祭祀遗址群非常集中,而且致密地向着稻神山分布。如同祭拜似的争相向稻神山上供。据不完全统计,这一地带的大石铲碎片散布点有100多个,是目前所知的大石铲遗址中大石铲碎片散布点最密集的地带。加上在此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岩洞葬遗址,这些文化遗存都说明这里是一个古骆越人重要的大聚落。

“除了集中,遗址的面积广大,这一现象在全国都是非常罕见的。”考古专家说,祭祀遗址分布在高岭、大岭、安呑岭、谷红岭等连片的土坡顶上,直径约4公里,面积达10平方公里。在这些大型祭祀坛旁都发现有标志性的经人工打磨的祭祀石,这些祭祀石有的高达2米,有的只有三四十厘米高,多数打磨成硕大的半粒谷尖形,有的打磨成马鞍形或墓碑形。考古挖掘期间,工作人员发现祭祀遗址上多散布有打碎的砺石,多数砺石上打磨出橄榄形的凹痕,有的凹痕满布砺石的四面,如同蜂窝状的石块。此外,石铲祭祀坑内多散撒有黑橄榄核,如同满地散落的谷粒。有的还投放打磨成谷粒状的菱形石器。  

专家分析,这些物品多和稻作祭祀有关,是有意识的宗教信仰祭品,而不是弃置的生活垃圾。放置橄榄、卵石是古骆越人的稻作崇拜民俗,它寄托稻谷丰收的意愿,希望稻谷长得如同橄榄、卵石、柱头般大。而且砺石本身在石器时代就是稻谷脱粒的工具,在砺石上打磨橄榄形的凹痕,也寓意生活的富足。祭祀时将砺石打碎是古骆越人的传统风俗,它来源于伏羲兄妹结婚生出砺石,后打碎砺石遍撒各处才使人类再生的传说,祭祀时将砺石打碎是祈求禾苖快长,人丁兴旺平安。

建议合理保护开发

考古专家告诉记者,传说每年农历的六月初六是稻神的生日,远古时,附近人群都会涌向稻神山前祭拜。现在,隆安县的民众还保留着农历六月初六过稻神节的遗风,可见稻作文化对骆越后裔民族影响的深远。

祭祀遗址群的发现有何价值呢?梁庭望表示,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水稻人工栽培的国家,对人类的贡献不亚于四大发明。壮族先民古骆越人也是最早的发明水稻人工栽培技术的民族,隆安是壮族地区稻作文化集中展示的最大亮点,在稻作文化中具有突出的地位。在中国稻作文化展示的厚度中,与享誉全国的浙江河姆渡稻作文化遗址平齐,是中国稻作文化最集中、最灿烂的显亮点。

梁庭望建议,首先要做好保护这一祭祀遗址群,然后再考虑如何开发。因此,政府有关部门眼光要远大一些,在稻神山建立稻作文化园,把隆安打造成为向全中国和全世界介绍中国人最早发明水稻人工种植的宣传平台和大亮点,让隆安成为与河姆渡齐名的中国稻作文化展示中心。



上一页   下一页
第 [1] [2] [3] [4] [5]  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0
0
0
0
0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文章

高清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