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主办

隆安现五千多年前古骆越大型稻作文化祭祀遗址群

【走访】

周边居民有六月六拜祭“神山”习俗

稻神山壮语叫“岜娅”,也叫金榜山,是隆安历史上著名的风景名胜区。清代李诚撰的《万山纲目》一书记载“ 金榜山,在隆安县东十里,俗名挂榜山,又名岜野山。峭壁耸拔,有三层岩,可容千人。顶有石池,南麓有谷。从麓拾级而升,中有玉女井,上有明和洞。再上为雷坛,雷坛深处为飞云谷、白猿崖、横烟障、香炉峰诸名胜。”著名的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经过隆安时曾慕名考察了金榜山,在他的名著《徐霞游记》中记述了金榜山的迷人风貌。

而在当地人的心中,稻神山的意义远大于其秀丽的风景。

村民告诉记者,当地流传着每年农历的六月初六是稻神的生日,祖祖辈辈,周围各村的人群都会涌向稻神山前祭拜,而记者从隆安县文体局了解到,现在的隆安县的民众还保留着农历六月初六赶往稻神山周边的儒浩、博浪、鹭鹚等村庄过稻神节的遗风,可见稻作文化对骆越后裔民族影响的深远。

现在的祭祀很简单,那么,古骆越人是如何祭祀的呢?据专家介绍,在祭祀时,古人会用砺石在祭祀石上打磨,然后将砺石打碎散落土中,然后再放置橄榄、卵石来祭祀。

【认定】

稻神山附近曾是稻作文化中心

在右江河谷发现5000多年前稻作祭祀遗址群的消息,也让梁庭望先生喜出望外。作为我国著名的稻作文化研究专家、中央民族大学原副校长,梁庭望多年来一直在寻找稻作文化遗址,从北京来广西给文化官员们结束培训后,昨日又风尘仆仆的地赶到现场考察。

“以前多是发现单一稻作祭祀遗址,而像隆安稻神山这样稻作文化祭祀遗址群,还是第一次发现。”梁庭望称,右江河谷100多公里都是平原,而北边挡住了冷空气,南边则能抵御住海风,良好的环境比较适合种植水稻,这样的遗址群,充分证明了隆安稻神山附近,曾是稻作文化中心。

梁庭望称,众所周知,浙江河姆渡稻作文化遗址享誉海内外,但是实际上,壮族先民古骆越人也是最早的发明水稻人工栽培技术的民族,因为河姆渡稻作文化遗址距今只有6000多年历史,而南宁地区发现的14个贝丘遗址中出土的石磨、石棒、石杵,却证明了一万多年前,这一带就已经种植水稻了。

梁庭望说,此次隆安遗址群的发现,是壮族地区稻作文化集中展示的最大亮点,在稻作文化中具有突出的地位,是中国稻作文化最集中、最灿烂的显亮点。



上一页   下一页
第 [1] [2] [3] [4] [5]  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0
0
0
0
0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文章

高清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