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主办

隆安现五千多年前古骆越大型稻作文化祭祀遗址群

相关新闻:

著名稻作文化研究专家经考察认定,隆安稻神山是我国古代稻作文化中心

1万年前壮族先民就会种水稻

这就是稻神山。

遗址出土的石铲。

打磨光滑的砺石。

广西新闻网记者 潘登 文/图

去年底,在隆安县乔建镇儒浩村,自治区和南宁市两级文化部门在当地谷红岭地表上采集到大量大石铲残件等遗物,并确认这里是古人类文化遗址。最近,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在此附近进行旅游文化资源开发调研时又宣称有重大发现,一个以乔建镇儒浩村稻神山为主体,面积约10平方公里大型稻作文化祭祀遗址群映入眼帘。

昨日,我国著名的稻作文化研究专家、中央民族大学原副校长梁庭望先生到稻神山现场考察后认定:隆安稻神山祭祀遗址群是古骆越最大的稻作文化祭祀遗址群,也是我国古代稻作文化最大最集中的亮点,可以开发成世界性的稻作文化展示中心和纪念圣地。

【发现】

10多处祭祀坡遗址朝向稻神山

稻神山就位于儒浩村内,周边是一片庄稼地。此时,稻神山周边的高岭、大岭、安呑岭、谷红岭等连片土坡刚刚翻过土。记者看到,这些翻过土的土坡都有一个同样明显的特点,就是土中不仅有类似于去年在谷红岭发现的大石铲碎片,还嵌着一些明显经过打磨的石头,有的高达2米。

“这都是在开荒时发现的碎片,总共有十几个祭祀坡遗址。”对此,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会长谢寿球称,稻神山祭祀遗址群的文化面貌与其他大石铲祭祀遗址大不相同,就是祭祀遗址非常集中,并且致密地向着稻神山分布,如同拜祭似的争相向稻神山上供,祭祀遗址分布在高岭、大岭、安呑岭、谷红岭等连片的土坡顶上,直径约4公里,面积达10平方公里。

而经过十多天的考察,他们发现,在10多个祭祀坡的大型祭祀坛旁,基本发现有标志性的经人工打磨的石头是用来祭祀的,这些祭祀石多数打磨成硕大的半粒谷尖形,有的打磨成马鞍形或墓碑形,而祭祀遗址周边多散布有打碎的砺石。

对此,谢寿球解释,壮族民间向来有古代的稻谷长得像柚子般大的传说,放置橄榄、卵石是古骆越人的稻作崇拜民俗,它寄托稻谷丰收的意愿,希望稻谷长得如同橄榄、卵石、柱头般大。

而在发现的石铲祭祀坑内,多散撒有黑橄榄核,如同满地散落的谷粒,有的还投放打磨成谷粒状的菱形石器,这些祭祀遗址都是稻作文化祭祀遗址,是有意识的宗教信仰祭品,而不是弃置的生活垃圾。

专家们解释称,砺石本身在石器时代就是稻谷脱粒的工具,在砺石上打磨橄榄形的凹痕,也寓意生活的富足,祭祀时将砺石打碎是古骆越人的传统风俗,它来源于伏羲兄妹结婚生出砺石,后打碎砺石遍撒各处才使人类再生的传说,祭祀时将砺石打碎是祈求禾苖快长,人丁兴旺平安。



上一页   下一页
第 [1] [2] [3] [4] [5]  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0
0
0
0
0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文章

高清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