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陆兰军(右)带领“90后”的哨兵在进行军事训练。广西新闻网记者 伍永志摄
“60后”的哨长 “80后”“90后”的哨兵
陆兰军舍小家为大家、无私付出、坚守信念、戍边奉献的爱国主义精神,就像一股巨大的冲击波,迅速在尚义村、峒中镇,乃至整个边境地区漫延——保家卫国、住边守边、上哨所当哨兵已经成为这一带边境年轻人崇尚的一种光荣传统。
尖峰哨所设立33年来,有561名边民登上尖峰岭哨所当哨兵,其中坚守5年以上的有220人,坚守10年以上的有15人。尚义村、尖峰岭哨所,已成为当地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基地,每年都有近千人次到尚义村、尖峰岭哨所接受教育。
“村里的年轻人读书回来后,都向往到哨所锻炼,磨练意志。”尚义村党支部书记林成宝说,村里402户人家中,就有350人当哨兵,一家二代及以上当过哨兵的就有120户,全村几乎平均每家都有一个人当哨兵。
“上哨所当哨兵成了我们村的时尚,我儿子现在就在哨所当哨兵,等我孙子长大了也送他当哨兵。”村民王红这样说。
现今,在尖峰岭哨所上,10位哨兵中“80后”有5人、“90后”1人。上个世纪60年代出生的陆兰军,和这群年轻的哨兵交流有着自己一套的谈心方式。
“做他们的思想工作比军事训练还难。”陆兰军说,在长期的摸索中,他找到了与这群“80后”、“90后”哨兵谈心的“三板斧”,即“寻找共同爱好、生活上予以特殊照顾、发挥哨兵本身特长”,虽说是极其简单的“三板斧”,但却使这6名年轻的哨兵对他心服口服。
“他们喜欢唱歌,我和他们一起唱,喜欢打篮球就和他们一起打篮球。”陆兰军如今的工作除巡边、训练外,培养了自己多处兴趣爱好。
“90后”的哨兵邓贵平在2007年报名应征入伍时因体检不合格未能如愿,如今已是尖峰哨所的一名国防民兵。在军事训练中,邓贵平以陆兰军为标准;在护碑中,他与陆兰军细细擦拭每块界碑;在边境巡逻中,他紧随陆兰军的脚步。
“如果祖国需要我,我会继续留守在尖峰岭哨所。”陆兰军一家三代四口以哨为家、戍边卫国的爱国精神已让这位“90后”油然而生一种敬意,并为自己立下了志向。
“只要祖国需要我会继续干下去,站到最后一班岗。”快到知天命之年的陆兰军曾和老搭档、当了21年哨兵的韦胜才两人相约:死后埋在尖峰岭上,伴随着战友继续站岗。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这句出自《论语•里仁》的名言,一笔一划、端端正正地写在尖峰哨所的营房里。
| 上一页 |
| 第 [1] [2] [3]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