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主办

深刻认识依法治理的历史必然

深刻认识依法治理是我国发展转型的必然选择

当前,我国正处在战略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并存的时期。这一时期经济容易失调,社会容易失序,心理容易失衡,矛盾和问题特别集中而且复杂,到了非进一步强化依法治理不可的地步。只有进一步加强依法治理,增强法治观念,约束个人行为,规范社会秩序,促进公平正义,才能更好地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确保发展顺利转型。

1.增强法治观念的现实选择。法律规范可以深刻影响人们的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几乎每一部法律的修订或新法出台,人们在相关领域思想都会产生巨大改变,并衍生一些新的社会现象。比如,2011年我国实施“酒驾入刑”,一年后全国查处酒驾同比下降四成多,“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当前社会上“权大于法、情大于法”仍普遍存在,不少领域办事靠人情关系,讲“潜规则”,认为“打官司就是打关系”,不少人有矛盾、有问题不愿通过法律渠道解决,动不动就找政府,“信闹不信法”、“信访不信法”等情况很突出。在现代法治国家,人们的法律观念和规则意识普遍较强,有问题首先想到的是找律师、上法院。事实证明,只要不断强化依法治理,就能使法治至高无上的权威植根于人们的意识之中,形成信仰和尊重法治的个人意识,培植良好的法治社会氛围,为规范个人行为和社会秩序、促进公平正义打下牢固的思想基础。

2.约束个人行为的有力手段。法律具有强制性,能够引导、约束人们的行为,形成按法律规则办事的良好习惯。当前,社会上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的行为时有发生,不讲信用、坑蒙拐骗成为社会公害,奢侈浪费、以权谋私、腐化堕落在一些领域严重存在,等等。所有这些现象,不仅反映当下道德约束机制的缺失,更凸显了依法治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新加坡作为现代法治国家,社会文明程度相对较高,却仍然保留着鞭刑等刑罚,虽备受争议,但在规范个人行为方面收效良好。法治社会强调所有人的地位都是平等的,个人只有充分尊重他人的权利和自由,才可以更好地行使自己的权利,从而真正获得个人的自由。事实充分证明,只要坚持依法办事、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树立法治的权威,就能将法律的外在约束力转化为个人的内在自制力,进而推动形成自觉遵守法律、约束个人行为、有问题找法律解决的良好习惯。

3.规范社会秩序的有效途径。法律意味着秩序。健全的法律规范能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没有法律规范,有序的社会随时都会受到破坏,经济发展也就无从谈起。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在面对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以及由此带来的严重失业率时,并没有出现大的社会动荡,究其原因,主要归功于长期的依法治理,归功于法治的成熟完善和国民的文明素质。巴西、阿根廷等拉美国家在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由于城市化出现失误以及社会管理缺乏法治保障,导致经济长期徘徊不前、贫富差距悬殊,引发社会治安恶化、政局不稳定等,最终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当前,我国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社会矛盾易发多发,迫切需要通过强化法治来理顺关系、规范秩序。只要把法治作为加快经济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牢固基石,以法律作为化解经济矛盾和社会冲突的基本手段,就能够更好地规范秩序、协调利益、化解矛盾、释放红利,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4.维护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法是公平正义之术,法律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终手段。“国不患寡而患不均,民不患贫而患不安”。越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社会财富迅速增加的时候,越要注重收入分配的公平合理,否则必然导致贫富差距扩大、社会矛盾激化,反过来影响可持续发展。日本、韩国在跨越中等收入阶段特别注重以完善立法、制度安排、政策支持等法治手段,缩小收入差距,提供均等的发展机会,促进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20世纪70年代,日本仅用7年时间就使人均GDP从3000美元提高到8000美元。在我们国家,当前老百姓对自身权利的维护意识不断增强,对公平正义的追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坚定执着。只要强化依法治理,着力解决贫富差距扩大、收入分配不公等问题,保证人民群众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就能创造和形成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使人民群众真正享受到公平正义带来的愉悦。

上一页   下一页
第 [1] [2] [3]  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文章

高清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