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区党委常委、秘书长 余远辉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指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充分彰显了我们党对法治作用的清醒认识和法治目标的不懈追求。当前,我国正处在加快转型发展的关键期,进一步加强依法治理,对于实现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深刻认识依法治理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法者,国之重器。依法治理是国家文明的象征,反映社会文明的程度,是古今中外治国理政孜孜不倦的追求,现已成为当今社会管理创新的基本方式方法。
1.造就中华历史盛世。中国法治文化源远流长,从先秦时期的法家思想,到后来历朝历代的官方律例疏议以及民间村规民约,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产生深刻影响。早在战国时期,秦国通过商鞅变法,走上了一条“刑生力,力生强”的变法成功之路,并最终统一六国。汉、唐时期,形成了关于法理解说和注释的“律学”,产生了“汉律六十篇”、“唐律”等,为规范社会秩序、推动经济发展、促进文化繁荣提供了制度保障,造就了“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的盛世。宋朝出现了中国第一部刻板印行的法典《宋刑统》,明朝制定了内容全面的《大明律》,促进了当时经济文化发展进步。清朝在“详译明律、参以国制”的立法思想指导下,建立了独具特色的法律制度,推动形成了“康乾盛世”,经济总量一度居世界第一位,对外贸易长期出超。
2.推动西方文明进步。西方国家崇尚法治,依法治理在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215年,英国《自由大宪章》提出“通过法律控制国家权力”,法治取代了人治,降服了王权。1804年,以充分体现自由平等契约精神的《拿破仑法典》为标志,现代法治理念随之在法国、英国等西方国家逐步兴起,以法律规范各种社会行为、理顺各种社会关系、化解各种社会矛盾成为一种常态,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繁荣。19世纪50年代开始,英国经济快速发展,在世界上处于绝对领先地位,1870年人均GDP是荷兰的1.2倍、美国的1.3倍、世界平均水平的3.7倍,造就了维多利亚中期繁荣时代。美国从建国到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仅用了100多年时间,并长期保持世界头号强国的地位,与其始终高度重视法治建设、强化依法治理不无关系。当前,西方发达国家的国民道德素质和文明程度普遍较高,社会公共秩序普遍较好,就是长期重视依法治理“管出来的”。
3. 促进当今中国繁荣。法治兴则国家强。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法治建设。1954年,我国第一部宪法诞生,奠定了我国依法治国的法律基础。改革开放新时代,党中央以法治的方式保障国家稳定和发展,“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提出,“八二宪法”的实施,迈开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加速发展的步伐。随着我们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不断成熟和完善,党的十五大和1999年宪法修正案正式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认下来,构建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法律制度框架,实现了从“法制”到“法治”的根本转变。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改革进入了全面深化时期,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相互推进,特别是2004年新修改的宪法,鲜明提出尊重和保障人权,积极建设法治政府,为实施依法治理开启了新的篇章。201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最终形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法治保障。
| 下一页 |
| 第 [1] [2] [3]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