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新闻网 > 专题 > 时政 > 《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暨百色起义85周年》专题 > 百色典型 > 正文 |
苏文丰:独守"乡村播音"25载 播出巴别"好声音"(图) |
2014年08月03日 22:56 来源:广西新闻网 编辑:黄玲娜 |
|
广西新闻网记者 伍永志 村民说他是村里种的土芭蕉,从头到尾都是一条心,和群众是心连心,一根肠子通到底的人。 同事说他是乡里随处可见的香椿树,生长在大石山区,扎根基层,无私奉献。 他说,今年他就50岁了,他将倍加珍惜和努力,让巴别的喇叭继续响下去。 他,就是广西百色市田阳县巴别乡广播站站长——苏文丰,从意气风华“播”到了银丝鬓梢。如今,24岁的儿子接过“乡村播音”的接力棒,让巴别“好声音”在山区里不落幕。 百色市田阳县巴别乡广播站站长苏文丰独自坚守乡村广播25年,坚持用普通话和壮话播音,向群众传播国家政策,被誉为巴别“好声音”。广西新闻网记者 伍永志摄 结缘播音 自编山歌传村屯 “我是听着广播长大的。一到圩日,广播声就不停过,都是播送与我们生活相关的信息,上到国家政策,下到提醒大家下雨收玉米,很实用。”村民周加孔说。 “别看这广播室不起眼,作用可大着呢!我们一年四季都离不开它。”“以前没有广播,就像瞎子眼睛一抹黑,生产生活没个明确方向。”说起乡里广播站,巴别乡的村民都有说不完的话,唠不完的嗑。 这是村民们对苏文丰的评价,而在这背后,却隐藏的是苏文丰无数个不眠之夜。 1964年出生的苏文丰,天生有一副好嗓子,在读中学时就被老师选去担任一年多的广播员。1988年,参加工作后的苏文丰首次与广播“触电”,到乡广播站协助站长工作,并在需要的时候把自己的好嗓子勇敢的“亮”出来。 巴别乡建乡以来就建设有有线广播。在广播站工作一段时间后,苏文丰体会到要做好一个乡村播音员并不容易,“主要是自己对壮、汉语互译掌握的不够好,主谓宾容易颠倒,播音出来也不顺畅。” “老百姓喜欢唱山歌,如果你能用山歌广播,群众会更爱听的,把各种信息编成山歌广播出去,宣传效果也会更好!”当地的一些群众向苏文丰提出建议。 “多播些为民为农的山歌,你播的那些别人怎么听得懂呢。”在老家务农的妻子也向苏文丰出点子,“我很鼓励他。” 得到启发后,苏文丰除了向有丰富广播经验的老站长和普通话讲得比较标准的同事请教外,还经常下村屯找善于编山歌、唱山歌的群众学习。 “有时回到家里,自己编写山歌广播稿,写到凌晨3、4点。天一亮就起来说要回乡政府了,要去广播。”为支持苏文丰做好广播,苏文丰爱人带着1990年出生的儿子,种着5亩甘蔗地和3亩玉米地,劳作归来后还得照顾偏瘫的公公。 功夫不负有心人。半年之后,苏文丰学会了编山歌,不到10分钟内,就可以把党的政策内容编成朗朗上口的山歌,并以山歌的形式唱出来,让同事帮录到电脑上,街天(圩日)时播放给赶圩的群众听,让他们更容易接受,记住内容。 “谈起苏文丰同志,舍己为人是真实。工作做多种多样,乡村广播更积极……平时宣传他最爱,8小时之外不休息。计生政策他熟悉,街天经常搞宣传。”村民们也顺口编起了这首山歌向广西新闻网记者“唱起”苏文丰的事迹。
|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 >>更多精彩图集推荐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