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新闻网 > 首页栏目 > 首页要闻 > 正文 |
86本笔记21张草图24年扶贫路 赵文强惦记的全是瑶民 (2) |
2014年09月05日 11:57 来源:广西新闻网 编辑:利雪娟 |
|
郎冲村村民骑摩托带饭盒维修扶贫路。广西新闻网 记者陶媛摄 郎冲村村民自发集体维修扶贫路,妇女们忙着扛土石填补路面。广西新闻网 记者陶媛摄 通往郎冲村的扶贫桥。广西新闻网 记者陶媛摄 村民们回忆起赵文强在六巷的点点滴滴。广西新闻网记者 陶媛摄 扛煤油背米上山下乡 抗洪救灾扶助通水通电 六巷乡,是金秀瑶族自治县最为偏远、环境最为恶劣的乡镇,15年前,从六巷乡到县城一个来回要10个小时。由于照顾家人不便,当时不少干部不愿前往任职,即便去了也呆不久。赵文强在六巷一干就是8年。 妻子覃干鸾至今记得,当年她给到六巷上任的丈夫准备的是一盏煤油灯、十斤煤油。当时六巷乡尚未通高压电,乡政府只有一个微型电站发电照明,电压极不稳定。“其他领导上任一般都会有人送来,只有他是一个人走路来的,就背了一个包,其他什么也没有。”对于赵文强的赴任,时任六巷乡纪委委员的蓝智荣至今仍颇为感慨。 六巷村民们最难以忘怀的是2005年的6月21日,六巷乡遭遇百年一遇大洪灾,交通全部瘫痪。正在县城开会的赵文强(时任乡党委书记)一得知消息便马不停蹄往乡里赶,途中遭遇洪水围困的他坚持步行40多公里艰难进山,立即到一线抗洪救灾。 那段日子,村民们眼里的赵文强像一只旋转陀螺,一边指挥救灾,一边组织重建,一边勘察六巷乡部分村屯搬迁新址,一边设计,没日没夜。为在确保零伤亡的同时尽快做好灾后重建,赵文强带领乡干部昼夜加班,那一个月里只休息了不到3天。 在钱少的情况下,赵文强带领群众用28天就修好了一座桥。在六巷小村迟迟找不到合适新址搬迁时(整个乡有7个村屯灾后需整体搬迁),赵文强当即决定把计划给乡政府的搬迁地让给小村(当时政府搬迁的图纸已做好),他给乡干部的解释是:“先把群众建房用地问题解决好,政府搬迁的事我们再想办法!”“都不懂多久没洗澡没休息,胡子拉碴,没了个人样!”洪灾后进山看到丈夫模样的妻子心疼他,劝他注意休息,劝不住的时候就默默照顾着,家中也遭水淹一事只字不提。 “当时被埋在垮塌房屋下,是书记带人用手挖沙石瓦堆救的我,住院期间他亲自来看望我,我出院后还鼓励创业……”说起赵文强,已当起小老板的六巷乡村民韦琦山坦诚后悔“没得及好好跟他说声感谢”。说到动情处,他撩开衣服一角给记者看左腹部因被钢筋刺穿而留下的手术疤痕。村民告诉他,当年书记当机立断叫人送他出山治疗,在通往县城的公路已被洪水冲断的情况下,是大家用木板扎成担架,24个人深一脚浅一脚轮流抬,翻山越岭整整走了8个小时才救了一命。 赵文强在六巷任职的8年期间,六巷乡终结了不通电和自来水的历史(海拔最高的王钳村委朗冲屯也于2009年通上高压电),完成了村村通公路工程,原本只通到乡政府的公路也延伸至各个村屯。“在书记带领下,六巷还有了引以为傲的‘团结精神’(村民团结力量28天修成一座桥)、‘郎冲修路精神’(94位村民集资30多万投工投劳修路10.5公里)、‘青山姜地精神’(姜地工整,间道没有一根草根)、‘非物质遗产精神’(六巷乡只有1200多人,却获得5个国家奖项,其中2006年黄泥鼓舞得金奖)……”时任六巷乡党委副书记盘寿亮说,他最敬佩的就是赵书记“下村必访老干部村长队长”、“开会亲自搞材料”的真情实干。“那时候我和书记一起背着米去下乡,最少都得走4个小时左右。”已退休的六巷乡水利站站长黄金吕声音哽咽:“赵书记是真心为我们做事。” 8月25日,在通往“桂中第一高寨”郎冲村的山路上,我们遇上挥锄头修路的村民们,路边停着他们从家里一路骑过来的摩托车,车上的布袋里装着水和饭盒。“这是2012年赵书记带我们大家一起搞的路,全村九十多个人每人集资3600多元,现在修完路以后年年要带群众维修。”郎冲村屯长有些激动,“当年他一讲话,钩机就开进山里来了……”村民们告诉记者:以前,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路太难走,脚都走到打飙去,出门运个东西也只能靠马;现在,车子说来就来,说走就走。 翻过一坡又一坡,山又高来路又陡。当我们一路下山,走过那段最险的山道时,我脑子里不断闪现着一个念头:他是为了什么?在这个朴实的干部心里,该有着怎样执著的信念?又该有着怎样炽热的忠诚?
|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 >>更多精彩图集推荐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