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主办

“精准扶贫”的贺州实践

“趴在车窗上往外看,若看到齐刷刷的泥坯房一定是到贺州了。”2009年3月,记者来到贺州。那时,“泥坯房在贺州农村还随处可见。”贺州市是广西最边远、最贫困的地区之一,在全市230万总人口中有贫困人口64.15万人,两个国家级扶贫工作重点县,两个自治区级扶贫工作重点县(区),170多个贫困村。

历经5年多,再从南宁来贺州,无论走哪条路,一入贺州,两边的泥坯房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漂亮的小楼房,一个个小村犹如一个个绿岛。深入采访发现“里子”比“表子”更诱人。这几年,贺州贫困人口减少33万多,到2013年底,全市贫困人口人均年纯收入达3842元,而2009年,全市贫困人口人均年纯收入只有2000多元。

若仅从“十二五”开局以来统计,该市争取上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累计达4.35亿元;争取社会各界人士帮扶资金(含折款)达1.38亿元,其中定点扶贫6473万元,企业帮扶7328万元。

说一说贺州扶贫的特色?就俩字——精准。

 1、精准制定扶贫策略,构建“大扶贫”格局

“想创业,但没有资金。”贺州市八步区莲塘镇黄屋排村村民黄高祥一直想通过创业打个经济翻身仗,然而资金问题却一直困扰他。出乎黄高祥意料的是,他的困扰被贺州市的一个政策破解了。

针对贫困但民风淳朴的村,该市与广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签订协议,开展“文明诚信与金融同行”活动,解决贫困户“贷款难”问题,无论你是否有丰厚的家底,只要做人诚信,能通过信用评级,就可以无担保给予信用贷款。该村10位村民获得了桂东农合行授予的2A级以上“信用户”的牌匾,并为他们颁发了授信额度3-5万元的银行贷款证,黄高祥就是其中一位。凭着5万元的贷款,黄高祥养了1000只鸡,又养了10头猪,年底就赚了1万多元。

像黄屋排这样,通过信用评级获得贷款的村被称为信用村。仅2013年该市就建设信用村61个,每个信用村培养文明诚信户50户以上,覆盖全市所有的乡镇、社区。一个四两拨千斤的政策,就帮助3000户村民走上了致富路。

在贺州,这种针对具体扶贫情况,精准制定策略的例子并不少。

针对扶贫帮扶责任单位、责任人落实难,该市组织部牵头,充分发挥组织部门的组织优势和协调功能,在组织系统开展了“结对扶贫我先行”活动,组织全市16个单位分别结对帮扶1个贫困村(市委组织部本部帮扶1个乡镇及三个贫困村),通过在资金、物资、技术、信息、就业等方面对贫困村和农户进行重点帮扶,助推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目前,该市共争取和整合项目资金4600多万元,打造了一批“民心工程”,得到了帮扶村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的好评。

以市委组织部结对联系帮扶的富川县葛坡镇为例,该部通过深入调研,摸清了制约全镇科学发展和基层党建的瓶颈问题,在干部监督管理、服务基础设施、服务群众机制、党务政务公开、群众利益诉求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有效破解了后农业税时代乡镇职能“空心化”出现的“有限权力无限责任”难题,实现了乡镇职能由行政管理型向公共服务型转变,为推动扶贫攻坚提供了组织保障。2013年葛坡镇完成财税收入482.4万元,同比增长20%;引进项目8个,实际到位3.2亿元;农业总产值16368万元,同比增长12%;农民人均现金收入6624元,同比增长了20%。

针对帮扶浮于面上,不深入的问题,该市为170个贫困村落实区直、市直、县直定点帮扶贫单位520个,落实32名市四家班子领导挂点联系32个贫困村;派出蹲点干部639人,其中厅级8名(挂点领导)、处级81名,科级级以下549名。2013年帮扶资金投入(含物资折款)18677.44万元。

 下一页
第 [1] [2] [3]  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文章

高清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