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速评
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莫 语
早在春秋时期,管仲《管子·立政》就说:“草木植成,国之富也”。习近平总书记在多种场合谈到“两山论”,分析“两座山”之间关系认识经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第二阶段是既要金山银山,也要保住绿水青山;第三阶段是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第三阶段的认识表明,我们种的常青树就是揺钱树,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形成了浑然一体、和谐统一的关系,这一阶段是一种更高的境界。
发展经济是为了民生,保护环境同样是为了民生。当下,环境污染、生态恶化已经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罪魁祸首,很多环境问题已经危及生态安全,危及经济发展,甚至危及民族生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全社会共同的愿望和追求。无分朝野、不论老幼,人们期盼更多的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渴望更清新的空气、更清洁的水源、更干净的环境、更优质的生存发展空间。人们已经意识到,加快经济发展与加大环境保护必须相生相伴、相互促进,我们绝不能重蹈“先污染再治理”或“边污染边治理”的覆辙,如果继续“吃祖宗饭,砸子孙碗”,经济发展不但失去意义,更会失去动力。
从“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从“求生存”到“重生态”,不仅仅是字词和口号的变化,更是党和政府执政理念的彰显和引领国家长远发展战略谋划能力的提升,也是人民群众对经济社会发展认识的深化、观念的更新、需求的巨变。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 上一页 |
| 第 [1] [2] [3] [4] [5]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