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主办

马巴村精准脱贫纪实:“精准”激活一盘棋

  按方抓药,群众说了算

  长期以来,受诸多因素影响,马巴村群众生活十分困难,自我发展能力低,经济社会发展缓慢。如何让一个底子薄的穷山村彻底甩掉“穷帽子”?

  在精准扶贫入户调查过程中,驻村帮扶工作队和乡村干部紧盯建档立卡贫困户找“病因”,对91户缺资金、19户缺技术、7户缺劳力、13户因病致贫户,分门别类开出了“药方”。

  “朱小龙,全家5口人,耕地6.7亩;主要致贫原因:缺资金。发展意愿:畜牧养殖。”这是记者在马巴村12社精准扶贫户朱小龙家的《甘肃省脱贫攻坚“853”挂图作业贫困农户三本账》上看到的内容。

  朱小龙以前是一位养殖能手,后来因家中贫困,他不得已卖掉了自己养的牛。自从被纳入精准扶贫户后,针对他的发展意愿,县上在2015年给他补助资金1万元,帮他修建了新的牛棚,发放精准扶贫贷款3万元,凭借这笔贷款,他买了两头西门达尔牛犊。“这两头牛犊被我照顾得相当好,估计今年8月份就能再生两头牛犊,一头能卖5000块!”朱小龙告诉记者。

  谈起3年前的生活,8社精准扶贫户苏瑞宗皱紧了眉头。他家3口人的生活全靠10亩山地过活,一年下来,也就刚够维持生活,再加上供两个孩子读书,这个47岁的男人真快要被生活压垮了。

  苏瑞宗被确定为精准扶贫户后,帮扶干部为他量身定制了瓦工技能培训,勤奋好学的他一个月就顺利拿到瓦工技能培训合格证。外出打工半年,他就挣到了2.4万元。回到家后,他又把村里的闲散户组织起来,成立了一个小工程队,田间地头的“泥腿子”变成了包工头:“要是没有精准扶贫,我这一辈子就这么苦到头了!”

  这样的例子在马巴村举不胜举。“让群众说了算、按群众意愿办。”马巴村在精准扶贫工作中把中央、省州的政策举措与地方实际结合起来,按照全省精准扶贫“1+17”意见方案,针对不同贫困农户和人员,采取百姓“点菜”、政府“端菜”的方式,根据贫困农户的现状、致富意愿、致富能力等个体差异,精准发力、精准帮扶。对因病致贫的贫困户,逐一跟踪进行农村合作医疗报销、大病医疗救助、临时医疗救助,推进健康扶贫工程;对缺技术的贫困户,加强挖掘机技能、种植、养殖等实用技术培训;对缺发展资金的130户贫困户,审核发放免抵押、免担保、3年期、全贴息的精准扶贫专项贷款520万元,贫困户新修养殖暖棚65座,全村大牲畜存栏96头(匹),羊存栏910只,猪存栏280头。同时,投入73.2万元资金对61户贫困群众的住房进行一次性改造,投入资金49万元对无自建能力的14户贫困群众由企业帮建。做到了政策落实和帮扶措施的无缝对接,帮扶措施与贫困户和家庭成员具体状况的无缝对接。

上一页   下一页
第 [1] [2] [3]  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文章

高清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