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基础,旧貌换新颜
“两年前,我们村绝大多数群众住的都是破旧不堪的土房子,有的房屋随时都有倒塌的危险。”苏育民介绍,随着这两年精准扶贫工作的顺利推进,全村98%的群众新建了住房,37户群众盖起了二层楼房,实现了整村稳定脱贫,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900元,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780元。
曾经,制约马巴村发展最大的“硬伤”是基础设施落后,行路、住房、饮水等困难突出。对此,村里将改善基础设施作为“一号工程”来抓,近年来,共投入32万元修建便民桥4座,投入49万元硬化村社道路3.5公里,投入20万元对2公里通社道路进行了拓宽改造和铺沙,全村通社道路全部贯通,彻底解决了行路难的问题;争取“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硬化入户巷道2.7万平方米,将致富路修到群众家门口;共投入100万元新建了标准化幼儿园和村小学各一所,解决了孩子们上学难的问题;投入50万元修建村文化广场一个,配备健身器材10套,丰富了群众的文化娱乐活动;组织群众从麻山峡挖通自来水,解决了群众吃水难问题。
在基础设施建设中,马巴村按照生态旅游、产业培育、环境改善等类型,一社一规划、一户一设计,高质量、精细化编制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和分年度工作计划,高起点谋划部署美丽乡村建设。同时,注重保护农村生态,不砍树、不埋泉、不毁草、不挪石,依村就势,因户施策,充分利用废旧瓦片、河道石头、枯干树枝精细打造。
产业支撑,户户富起来
9社精准扶贫户姚风成家中有6口人,8亩山地。家中老人年事已高,体弱多病,两个孩子还在读书。“老的老,小的小,谁都不愿过穷日子,看到别人家种当归挣了不少钱,我也想种,可一亩当归的本钱就得2000多元,种不起!”姚风成说。
2010年,村里61户群众入股成立了临夏州首家股份制园林企业——康乐县健民园林股份有限公司,在大洼山栽植云杉、速生柳、祁连圆柏等各类苗木2100亩、54万株,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生态效益。可是后来由于经营不善,公司关门倒闭。2013年,精准扶贫工作启动后,康乐县针对马巴村属二阴地区,适宜发展经济林这一实际,注资50万元,发动群众入股10多万元,成立了马巴村村级产业发展互助社,以村民互助的形式解决富民产业发展资金困难。2015年,村里又先后成立了当归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高原树莓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分别吸纳社员150户和130户。
姚风成凭借4万元精准扶贫贷款,试种了6亩当归,当年就实现纯收入2.4万元。2016年,他又流转了10亩地,全部种上了当归,当年收益6万多元。本是贫困户的他,一跃成了村里的富裕户。“今年市场好,我准备再流转10亩地!”
产业发展是实现农民收入的“总开关”,没有产业支撑,增收工作是不可能持续的。“现在我们村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下一步将抢抓县上旅游扶贫大通道建设的机遇,依托大洼山和马巴水库独特的资源优势,修建集休闲、旅游、垂钓、餐饮、娱乐为一体的4家农家乐,助推全村经济发展。”苏育民说。(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李琛奇 通讯员 马 龙)
| 上一页 |
| 第 [1] [2] [3]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