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主办

石漠山区长出“绿色银行”

选准绿色产业,既能保生态,也能富口袋

对于不在核心景区的村民来说,自力更生,发展林下产业,可以开拓增收新门路。“技术没问题,关键是要考虑土地贫瘠、生态脆弱的地方,适合发展什么样的产业。”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林业局副局长黄建友说。

在四把镇天霜毛葡萄基地,密密匝匝的葡萄秧从石头缝里钻出来,架子上低垂着一串串紫黑饱满的毛葡萄。这是一种用于酿酒的葡萄,农户自行种植,由县里的企业统一收购。

黄建友介绍,因地制宜发展毛葡萄种植产业,在有效治理石漠化的同时,促进了精准脱贫。目前,全县建立示范基地20多个,共2万多亩。去年,通过种植毛葡萄,治理岩溶面积42平方公里、石漠化面积15.3平方公里,1500多户贫困户受益。

龙胜县委书记周卉坦言,大部分贫困村缺乏资源、资金,主要依靠委托经营分红,收入来源渠道单一,持续增收空间不大。因此,要加大挖掘和培育绿色产业,实现增收渠道的“多点开花”。

原生态林下养殖,是帮助村民“山上就业、家门口脱贫”的有效途径。龙胜县泗水乡龙甸村村民石显周,曾是村里的贫困户。“响应退耕还林政策,现在不种地了,种水果,林地都用来养鸡。”他从1995年开始养土鸡,到去年养殖规模发展到3万羽,一年纯收入18万元,成为县里的龙胜凤鸡养殖带头人。目前,龙胜凤鸡已被列入国家畜禽遗传保护名录,远销贵州、湖南、广东等省份,供不应求。

除了养殖林下鸡,石显周所在的里排屯还积极调整林产种植结构,先后共调出低产田150多亩,坡改梯地250亩,种植了枇杷、杨梅、脐橙等12种名特优水果2万多株。到了收获季节,房前屋后四季花果飘香。

短期产业促脱贫,长期产业保稳定增收。油茶是罗城县主导产业之一,也是周家村扶贫示范基地负责人周昌勇口中的“宝贝”。“杉木要过20年才能砍,罗汉果种两年后要翻地,而油茶种下8年后进入丰产期,其间可以套种些花生。”截至去年底,罗城县油茶林面积已近5万亩,挂果面积约3万亩,年产茶油30万公斤,总产值约2000万元。

上一页   下一页
第 [1] [2] [3]  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文章

高清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