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主办

石漠山区长出“绿色银行”

在开发中保护,守护林地就是守卫“绿色银行”

在罗城县小长安镇罗东村,有一片长在石灰岩上的水上森林,在这里,地下泉水涌出水面,形成钙华景观,水中有石,石上有树,仿佛踏入人间仙境。这是罗城大力进行造林灭荒、封山育林和石漠化治理的成果,也促使林业扶贫打开了新局面。

贫困户银桂梅的丈夫在2014年动了大手术,干不了重活。她2016年进入景区务工,每个月有2000元收入。“村里人从来不砍后山上的树。”这片水上森林,寄托着全村脱贫的希望。

“开发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廖宇俭说。为了维护梯田美景,从2013年开始,龙脊湿地公园分红给村民的部分,划拨70%用于支持种地。旅游公司还向村里承诺,如果当年景区流量超过30万人次,对每亩地额外奖励4000—5000元。去年,大寨村贫困户潘应芳种了5亩多地,获得奖补4.7万元。

“没有梯田就没有旅游业。归根结底,有树才能固水,有水才能种田。”潘保玉说。2007年,村里向县林业局申请了30万株柳杉木,全山种上柳杉。如今,雨水充沛,青山润泽。

为了有效保护湿地等自然景观资源,龙脊梯田湿地公园聘请当地村民为湿地公园巡护员,其中不少是贫困户,每年每人管护劳务费1万元;聘请部分村民为龙脊景区协管员,劳务费7200元一年。

处于核心景区的各村纷纷制定村规民约,保护生态。廖元壮说,梯田开发由县里审批,严禁未批先建,村里对违规开发、影响景观的行为还要给予处罚。

2014年,龙胜县出台天然林及旅游沿线可视一面坡禁伐、484条大小河流全面禁止采砂等措施,保护珠江源头生态安全。据统计,与30年前相比,龙胜县森林覆盖率提高了32个百分点;活立木蓄积量达1537万立方米,增加了3.4倍,林业总产值达49亿元,增长了300多倍。

守护林地,村民生活有了制度保障。罗城县制定了《自治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实施方案》和《生态护林员扶贫方案》,明确补偿范围和管理责任,落实生态护林员扶贫项目。“每个月833元准时打到卡上,一年能有一万元,小孩读书的费用有着落了。”罗城县四把镇里乐村贫困户覃木刚说。

在龙胜、罗城两县,像覃木刚这样的护林员有数千名。许多人甚至是家中唯一的劳动力,能当上护林员,欣慰中饱含责任。平日里,他们定期巡山,防范火灾和病虫害,牢牢守卫家门口的“绿色银行”。

《人民日报》(2018年12月09日10版)



上一页 
第 [1] [2] [3]  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文章

高清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