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龙胜县和罗城县一手抓生态治理,一手抓保护性开发
石漠山区长出“绿色银行”
核心阅读
这里依山傍水,风景秀丽;这里山高坡陡,土壤薄瘠,“九山半水半分田”。广西龙胜县和罗城县均属滇桂黔石漠化片区,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坚持保护性开发,当地探索走出一条绿色产业促脱贫的可持续发展新路
一年四季有看头,吃上生态饭,农民有赚头
走进龙脊梯田国家湿地公园,独特湿地景观令人叹为观止。云雾袅袅间,稻浪层叠而上;鸡犬相闻处,阡陌纵横向远。
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湿地管理局局长廖宇俭说,龙胜梯田迄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堪称世界梯田原乡。梯田层次感明显,造型独特,“一年四季都有景”,湿地公园于2015年12月获得批复,由金江河、茶流河、潘内河、龙脊梯田、雨兰水库和汇水区森林等组成,横跨龙脊镇和泗水乡两个乡镇的核心区域。
龙脊镇平安村党支部书记廖元壮坦言,梯田土地零散,原本由农民自己承包种植,受限于当地气候,产量一般,有的地块还被撂荒了。引进公司进行保护性开发后,每年门票收入的10%返还给村民,村民不用再单靠种地营生。去年,大寨、平安、龙脊古壮寨的3个村,共计648户3275人获得分红864.3万元,其中贫困户144户545人,人均分红2639元。
廖宇俭说,发展生态旅游,为村民带来多重收入:除了门票分红,村民还可以在景区内自主经营农家乐,销售龙脊辣椒、有机稻米等特色农产品。去年,龙脊梯田景区旅游总接待量达120.8万人次,除门票外,实现旅游消费收入4.3亿元。
大寨村位于景区核心,村民潘照唐今年通过银行贴息贷款30万元,开办起农家乐。“开业不到1个月,就赶上‘十一’黄金周,挣了3万元。”去年,仅大寨村客流量就达到62万人次。“现在村里没闲人,许多在外打工的都回来了,家里开农家乐的,还要从外面请人。”村支书潘保玉说。
“过去村里的土猪、毛竹、罗汉果销路不太好,现在人气旺了,农产品也不愁卖了。以前竹子10元一根也没人要,现在用它制成竹筒饭卖给游客,10元一节还供不应求,得从周边栽种竹子的乡镇外调进来。”潘保玉说,他家开的农家乐一天可以销售80—100节竹筒饭,每年光是这一项就能带来20万元收入。
围绕梯田资源,新的生计一个接着一个。水稻从生长到收割,总共150天。“一到特殊节气,比如芒种,游客都赶来看金黄的水稻梯田。”潘保玉说,水稻观赏期一结束,就要接茬种下油菜苗,这样梯田一年四季都有看头。今后村里还打算种富硒水稻,“如果种成了,不愁销路”。
| 下一页 |
| 第 [1] [2] [3]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