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区党委常委、秘书长 余远辉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建设生态文明是党中央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的目标,我们必须正确把握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牢固树立科学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推动生态文明迅速崛起,用生态文明实践的丰硕成果来检验赶超跨越宏伟目标。
生态文明是人类追求的高层次文明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和新趋势。建设生态文明对推动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发展之题中之义。生态文明是发展的重要方面,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人类社会发展至今最高的文明形态。作为一种新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倡导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合理利用自然,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符合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一个国家(地区)只有在加快发展中做到不破坏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良性互动、永续发展,这样的发展才是科学发展。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成效作为检验科学发展成果的重要标尺,正确处理好加快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关系,真正把生态文明的美好愿景转化为碧水蓝天的美好现实。
文明进步之重要标志。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人与自然关系史。人类在改造自然、推动发展的过程中,一度单纯地把自然界看做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索取对象,忽视与自然的协调平衡。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工业文明深刻反思的理性选择,要求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以造福子孙,惠及千秋万代。如果我们不改变高消耗、高投入、粗放型发展模式,不去寻找新的发展模式、发展路径,我国的能源资源与生态环境容量将难以为继,已经取得的发展成果也会遭到破坏,子孙后代的生存与发展也会受到威胁。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之中,大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使人类一代接一代永续发展。
幸福指数之核心内涵。生态文明既是发展问题,也是民生问题,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衣食之源、健康长寿之源、精神快乐之源。与其他文明成果相比,生态文明成果所体现的是一种更广泛、更具有深远意义的平等,是人人可以共享的幸福公共产品。尽管工业文明创造了巨大物质财富,但如果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问题日趋严重,势必给人类的生存和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巨大的挑战,人民群众既无幸福感可言,更不会得到幸福。当前,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良好的生态环境已成为社会大众的公共“必需品”,有的地方甚至已成为“奢侈品”。必须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把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着力解决好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态环境问题,让人民群众呼吸清洁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中国传统之人文追求。中国的生态文化理念源远流长,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主张天人合一、作用一源,万物一体、生死齐一的观念。比如,儒家主张“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相通、相类、相统一;道家提出“道法自然”,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佛教认为万物是佛性的统一,强调众生平等;古籍也有“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等记载。这些观念都体现了古人注重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性、平衡性和一体性,对于我们构建新的生态文化观念、提升生态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价值。人类发展史反复证明:人类活动不能超越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限度,否则就会遭受大自然的无情报复。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等古老文明的衰落消亡就是例证。我们必须吸取历史教训,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和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关注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
| 下一页 |
| 第 [1] [2] [3]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