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桂军”一抹亮丽色彩——广西女作家创作态势扫描
广西新闻网-广西日报记者 秦 雯
“文学桂军”已在中国文学版图上闪耀多年,而“桂军”中的“娘子军”正在崛起。近年来,广西肥沃的文学土壤滋养、培育的一批优秀女作家,以她们的创作实践建构了独特的话语体系和文本风景。曾跻身于中国当代最重要女作家之列的林白携《北去来辞》强势归来,向社会纵深掘进;映川、锦璐、王勇英等“70后”女作家迅速成长,新作不断;辛夷坞、潘小楼等80后新生代凭借强大网络辐射力,与影视文化亲密接触,展现出绚丽的生存姿态……
1 个性张扬的女性书写
2013年,在蛰伏6年之后,著名女作家林白携40万字的长篇小说《北去来辞》强势归来。小说以宏阔的格局与独特的视角,鲜活灵动地讲述了两代不同知识层次的女性由南方到北京的坎坷经历与精神成长,描摹了社会变革大潮冲击下各色人等的悲欢浮沉,展示出中国半个多世纪的社会变迁,也记录了一个时代。林白,这位在上世纪末以“私人化”写作闻名于世的广西女作家代表,再次给予了中国文坛一次巨大惊喜。《北去来辞》一经问世,接连斩获“《当代》年度长篇小说五佳”、“新浪2013年度中国好书榜十佳”、“第十届《十月》文学奖”等多项大奖。
“我觉得,文学的价值在于那种切肤的百感交集,那种复杂的五味杂陈。”已过知天命之年的林白对文学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曾经的她把女性经验推到极致,营造了热烈而坦荡的个人经验世界。在1994年以长篇小说《一个人的战争》引发个人化写作和女性主义写作的讨论后,《致命的飞翔》《守望空心岁月》《说吧,房间》《玻璃虫》等被视为当代中国女性文学范本;进入新世纪,《万物花开》《致一九七五》逐渐从“私人化”写作到“面向现实社会”转变。在经历20年的创作积淀后,这位率先冲向全国的广西女作家却坦言自己只是“芸芸众生之中一个微弱个体,在精神纬度上,作家可以处在不同的位置,这样我们的文学景观会比较丰繁。”创作心态的变化,使林白的文学表达愈加成熟。
继林白之后,映川、锦璐、纪尘、黄咏梅、凌洁、蓝薇薇、贺晓晴、刘永娟等广西“70后”女性小说家以独特的话语方式,构筑了一道亮丽而别样的女性小说风景线。她们虽然深受上世纪女性写作的影响,却由于成长经历、审美意识和价值观念的不同,从创作伊始就有着属于她们的创作个性。评论家罗小凤认为,迥异于当下其他“70后”女性小说家的欲望书写和游戏姿态,广西“70后”女性作家们并没有停驻于肤浅的宣泄与展露,而是关注现实,关注底层,心怀悲悯,闪耀着动人的人性光环。
《不能掉头》《我困了我醒了》《只爱陌生人》《请你帮我记住我》《女的江湖》……从事文学创作十几年,映川以丰富的文本塑造了一批血肉丰满的新女性形象。她的小说着重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展示不同人物对人生意义的寻找过程,女性和男性在追寻爱情过程中的差异与互救,情感、人性、勇气的逃离与回归是映川大部分作品的主题。凭借文学理论专业硕士的修为,作家对现代生活,尤其是现代都市情感生活,有着敏锐深刻的体验与认知。在新近发表的小说《狩猎季》中,映川再次表达了“做一个平静的写作者”的创作追求,以投入又抽离的“看客”心理营造出独特的艺术世界。
2002年才开始小说创作的锦璐有着复杂的文化背景,来自天山脚下的热情和充盈的广西血统,赋予了她独特敏锐的文学触觉和视野广阔的犀利笔触——《双人床》《一个男人的尾巴》《灰姑娘》等多部小说,作者以直逼人心的叙述、抵达个体的审美,怀抱着文学理想和创作激情,掘向思想和精神的层面,透视出人性深处的精神困境,挖掘21世纪的人心、人性与现实文化。近年来,锦璐逐渐将目光从饮食男女转向都市底层人物,《美丽嘉年华》中的陈柳英、《弟弟》中的小拖、《半空》中的徐合、《给我看看》中的廖书志、《你好吗》中的老钟等……通过对他们琐屑、庸常的生活本相的还原,呈现了作者对底层的真实人生的关注与思考,赋予了其创作更加厚重和坚实的主题。
文艺评论家黄伟林指出,广西女作家具有良好的学养,经过高等学府的规范教育,她们对文学有着深长的理解和追求,她们的作品以温婉、细腻、独特的女性视角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扇观察世界的窗口。
| 下一页 |
| 第 [1] [2]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