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
自治区党委常委、自治区常务副主席 李金早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下午好!非常欢迎各位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感谢大家对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关心、支持!
去年12月7日,国务院正式颁布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这个《意见》是在广西全面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关于“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保持广西发展良好势头”重要指示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时刻,制定实施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文件。刚刚过去的2009年,广西坚决贯彻落实中央扩内需、保增长的重大决策部署,采取非常举措,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取得了明显成效。初步统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7700.36亿元,同比增长13.9%;财政收入966.89亿元,增长14.7%;其中一般预算收入620.83亿元,增长19.8%(列全国第六),比全国高6.1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706.7亿元,增长50.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2790.7亿元,增长19.3%;外贸进出口总额142.06亿美元,增长7.3%,其中出口总额83.7亿美元,增长13.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5451元和3980元,分别实际增长12%和10.6%。总的看,在国内外经济形势急剧变化的大背景下,广西经济逆势而上,多项主要指标增幅居全国前列,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
当前,广西正处于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国务院《意见》的出台,是继2008年初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后,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全局出发,在国内外经济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加快广西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的又一重大战略决策,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广西的亲切关怀和极大支持,使广西各族人民深受鼓舞、倍感振奋。
各位记者、朋友们,广西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区,也是革命老区、边疆地区,地处华南、西南结合部,拥有1020公里的陆地边境线和1595公里的海岸线,是我国面向东盟的重要门户,是西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大通道,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化与东盟开放合作、维护国家安全和边疆稳定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广西发展。近年来,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到广西考察指导工作并作出重要指示。2006年8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听取广西工作汇报时指出,要把广西的潜力发挥出来,广西沿海发展应形成新的一极,2007年3月,胡锦涛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努力把广西建成中国与东盟的区域性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尤其要加大力度,把广西打造成为连接多区域的国际通道、交流桥梁、合作平台。2008年10月4日,温家宝总理考察广西时作出重要指示,指出中央已经并将进一步加大对广西发展的支持力度,同时明确要求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研究室牵头,组织有关部委研究制定一个加快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性意见,更好地支持广西改革发展。为贯彻落实温家宝总理的重要指示精神,2008年12月初,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务院研究室着手开展起草《意见》的前期工作。去年春节刚过,从2月6日至1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杜鹰同志带领由国家41个部委和单位183人组成的联合调研组赴广西调研。调研组分为14个专题小组分赴14个市、57个县区、390个调研点,开展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完成了11份专题报告。在此基础上,正式启动《意见》的起草工作,经过反复研究修改,形成征求意见稿,并印送国务院41个相关部门和单位征求意见。2009年8月31日《意见(送审稿)》正式呈报国务院审议。10月28日,国务院召开第85次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意见》。根据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意见,起草组再次修改完善《意见》,12月7日国务院正式行文发布文件。
这个《意见》是国家全面支持广西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综合性政策文件,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广西工作的重视和关心,凝聚了国家部委对广西的倾力支持,凝注着广西各族人民的殷切期盼。《意见》的发布实施,对推动广西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新跨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是指导当前和未来广西发展的行动纲领。
当前广西面临着加快发展的重大机遇,具备加快发展的良好条件。在中国-东盟自贸区已经建成、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继续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新形势下,国家从战略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高度对广西经济社会发展进行科学谋划,加大支持力度,对于打造我国沿海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和东中西互动;对于深化我国与东盟战略伙伴关系;对于进一步巩固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对于进一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实现新跨越,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国务院的《意见》站在全局的高度,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广西发展的目标、任务和要求,提出支持广西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内容丰富,重点突出,政策具体,措施有力,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其主要内容和亮点归纳为几个方面:
一是明确了广西新时期发展的战略定位。《意见》指出,要把广西打造成为区域性现代商贸物流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特色农业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构筑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高地,培育我国沿海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民族地区。这是国家从统筹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高度对广西提出的新要求。
二是明确了广西新时期发展的总体目标。《意见》指出,要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把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到2015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西部地区中等水平,到2020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全国中等水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这是国家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东中西互动发展的高度对广西提出的新任务。
三是明确了广西加快发展的规划布局。《意见》指出,将广西规划为北部湾经济区、西江经济带和桂西资源富集区三类区域,要求通过实施“两区一带”的区域发展总体布局,实现区域互动、优势互补、协调发展。这是国家从完善沿海沿边沿江发展布局的高度对广西区域发展提出的新思路。
四是明确了广西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战略重点。《意见》指出,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夯实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坚持工业化主导方向,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发展服务业,提升产业现代化水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跨越发展的支撑能力;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支持特殊类型地区加快发展;推进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深化改革开放合作,增强发展活力动力。这是国家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高度对广西提出的新举措。
五是明确了支持广西加快发展的重大政策措施。《意见》指出,支持广西建设一批重大产业、交通、能源、水利、生态环保和社会事业等项目,促进完善产业布局、提升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支持广西发挥区位优势,扩大以面向东盟为重点的开放合作,赋予广西在深化改革方面先行先试的若干政策。支持广西加大扶贫开发力度,赋予帮助解决特殊类型地区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特殊政策。这是国家在新时期对促进广西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支持。
贯彻落实好国务院《意见》赋予广西发展新使命,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我们将进一步增强抓机遇、促发展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抓紧抓好《意见》的学习贯彻落实。
一是深入学习宣传《意见》精神。《意见》发布实施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等四套班子集中学习、深刻理解、研究具体落实措施。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以及广西多家主流媒体对此进行了宣传报道。我们在广西日报专门开辟了书记市长、厅局长访谈录及文件解读栏目。今天在这里举行新闻发布会,希望通过各位新闻界朋友的支持,再次掀起《意见》宣传新高潮。近期我们还将召开全区学习贯彻落实《意见》动员大会,举办全区各级领导干部培训班,编写出版《意见》学习读本,指导全区干部群众深刻领会、学好用好文件。
二是细化工作方案,明确责任分工。根据《意见》提出的战略重点、重大项目和政策措施,自治区已研究出台了贯彻落实《意见》的工作方案,明确了各项工作的阶段目标,落实了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建立完善工作责任制。
三是加快推进项目建设,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对文件中已经明确的交通、水利、能源、重点产业、生态环保、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的重大项目,加快推进前期工作。对文件明确的支持政策,积极争取政策具体化并尽快落实到位,完善配套措施。
四是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探索。认真领会把握《意见》明确支持的示范区、试验区、改革试点以及创新体制机制等方面先试先行的政策,围绕建立海关特殊监管区、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试验区、开展百色生态铝工业基地循环经济试点、开展教育扶贫试点、设立跨境经济合作区和进口资源加工区、探索建立流域水资源保护生态补偿机制等方面,加快组织研究制定具体工作方案,用足用好各方面支持政策,在先行先试上取得新突破。
五是加强规划引导,制定和完善相关规划。把贯彻落实《意见》与编制“十二五”规划紧密结合起来,组织力量加快编制西江经济带等重大规划,主动做好与国家有关规划的衔接,争取一批重大项目和重大政策列入国家规划。
六是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督促检查。自治区党委、政府已成立了由自治区主要领导任组长的贯彻落实《意见》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负责各项工作的统筹推进。
各位记者、朋友们,今年是广西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意见》的起步之年,关键之年。昨天刚刚闭幕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十一届人大第三次会议,明确了今年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重大任务。我们坚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国家部委的大力支持帮助下,有各位新闻界朋友的关注和帮助,广西的经济社会必将取得更好更快的发展。
下面,我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司副司长陈宣庆同志愿意回答各位记者朋友的提问。
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