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和谐街道。围绕“基础设施完善,治安状况良好,公共服务健全,文化生活丰富,居住环境优美,人际关系融洽”的内容和标准,以加强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建设,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推进基层民主自治为重点,进一步完善社区服务体系,繁荣社区文化,强化社区治安,美化社区人居环境,提高社区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把街道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制订《街道和谐好邻里公约》,在辖区进行不稳定因素大排查、建立维稳青年突击队、治安信息员等工作。开展“六上门”特色服务,即:喜事上门祝贺、生病上门看望、丧事上门吊唁、纠纷上门调解、困难上门帮忙、重大节日上门慰问。开展好家庭、好邻里、村居共建三级联创活动。邻里间开展“三多”、“三少”活动,即“多宽容谅解,少苛求指责”、“多沟通交流,少各自封闭”、“多热心奉献,少冷漠计较”。广泛开展“四爱”活动,即:爱社区,尽己所能,每月至少参加一次小区和楼院的环境整治和绿化养护;爱邻里,为邻居排忧解难,带头营造和谐氛围,自觉遵守《和谐邻里公约》;爱家庭,弘扬尊老爱幼传统美德,营造家庭和谐氛围,动员家庭成员积极参与社区公益活动;爱自己,在单位、在社区、在家庭随时随地讲文明,讲礼貌,遵守社会公德、传统美德和法律法规,做遵法守纪的文明市民。在有条件的街道开展“五包五做”活动,即:包一个特困户,做他们的兄弟、姐妹;包一名“两劳释放人员”,做他们的指路人;包一个孤寡老人,做他们的儿女;包一名下岗职工,做他们的参谋;包一名残疾人,做他们的拐杖。
5.和谐社区。围绕“社区功能完善,社区管理有序,社区环境整洁,社区文化先进,社区居民和谐”的内容和标准,以“安民、便民、乐民、康民”为基础,突出立足维护社区稳定、立足拓展社区服务、立足繁荣社区文化、立足优化社区环境这“四个立足”,深入开展创建安全文明小区楼院、无毒社区、无传销社区、无毒家庭等活动,制定邻里守望公约、义务巡逻责任制等长效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社区居民代表会议、社区议事协商会、社区居民会议以及社区评议会、协调会、听证会制度,定期召开会议,及时处理社区内的各项事务,做到“小事不出社区、难事不出街道、好事办在家门口、温暖送到人心头”;发动社区居民自觉保护花坛、绿地,全面排查和清除社区内卫生死角;全面落实“门前三包”,整治乱停车、乱搭建、乱张贴、乱设摊现象;加强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和社区矫正工作,有效预防重新违法犯罪;大力发展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事业,认真抓好劳动保障政策进社区、最低生活保障、优待抚恤、社会救助等工作,依托社区做好下岗职工、失业、待业人员再就业和就业工作;继续深入开展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活动;利用节日,组织开展社区运动会、文化艺术节、家庭才艺比拼等贴近居民生活的活动;广泛开展文明社区创建和“文明巡访”活动,学习推广南宁市望州南社区和谐建设经验,实践“能帮就帮”精神。
6.和谐家庭。围绕“遵纪守法,尊老爱幼,夫妻和睦,平等互爱,勤俭持家,科学教子”的内容和标准,教育引导广大城乡家庭树立“以德治家、以爱暖家、以学兴家、以廉守家”的和谐家庭建设理念。结合当地和谐社会建设及家庭建设的实际,把各类特色家庭创建活动有机整合起来,置于构建和谐家庭的大主题中,广泛开展“关爱在家庭、快乐在家庭、学习在家庭、环保在家庭、节约在家庭、优教在家庭、平安在家庭、守法在家庭、文明在家庭”以及“双合格(争做合格家长,培养合格人才)”家庭等活动;开展“读书的女人真美,读书的孩子真棒,读书的家庭真好”等主题活动,鼓励家庭成员多读书、读好书,营造“家家学习,人人学习,相互学习,终身学习”的舆论氛围;深入开展“传承中华传统美德·讲孝德我行动”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开展关爱留守(单亲)儿童家庭活动和爱心家庭志愿者行动,呼请更多有能力、有爱心的家庭与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家庭进行结对,开展以“进一次门、吃一顿饭、逛一次公园、买一本书、谈一次心”为主要内容的结对关爱活动。
| 上一页 下一页 |
| 第 [1] [2] [3] [4] [5] [6] 页 |
| (支持“←、→”键翻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