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闻网>专题>时政>专题丨大兴调查研究>八桂视点> 正文

“广西水质领跑全国 见证美丽中国实践”深度调查系列报道⑥|由治及兴,绿水长流泽被四方

2023年03月28日 10:48来源:广西日报-广西云客户端作者:梁菡 廖庆凌 卿要林编辑:谭晓林

3月28日,广西日报5版报道。

全文如下:

良好生态蕴含无穷价值。广西把治水和兴水有机结合,为高质量发展不断提供动力,西江长洲船闸过货量连续3年逾1.5亿吨,西部陆海新通道海铁联运班列突破2.5万列。且看广西如何从保护到发展——

由治及兴,绿水长流泽被四方

清晨,来宾市红水河边,在江滨小公园奔跑、跳跃的晨练者;上午,柳州市柳江畔,用手机专心拍摄盛开的紫玉兰的老大爷;傍晚,都安高岭镇三联村,澄江河边旅游步道上休闲漫步的村民……

三月的广西,问水之治,看水之美。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河流,同样感受到的,是一幅幅水清景美、人和业兴的生态画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本身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能够源源不断创造综合效益,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同样,人不负绿水,悠悠绿水也将加倍润泽人们的美好生活。拥有领跑全国水质的广西,把治水和兴水有机结合,从保护到发展,良好的生态源源不断释放出巨大生产力,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

以直接利用水资源的产业为例,近年来广西的包装饮用水产业呈现出集聚发展、总量扩张、发展多元的态势,截至2022年底,广西包装饮用水企业产能已达1500万吨。不仅如此,以水为媒,广西充分发挥拥江环海的优势,通过打造亿吨西江黄金水道、投资727亿多元建设平陆运河开辟江海联运大通道等,做大八桂大地“水文章”,激活发展新动能。

2020—2022年,西江长洲船闸过货量连续3年逾1.5亿吨,屡创历史新高,超长江三峡枢纽;从2017年截至今年3月23日,西部陆海新通道海铁联运班列开行突破2.5万列,不到6年时间增长近50倍。在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的绿水碧波润泽下,美丽广西通江达海、勇毅前行。

造福民生 美丽河湖释放绿色红利

2022年10月17日,党的二十大召开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广西代表团讨论,媒体记录下一个细节:总书记向桂林市委书记周家斌详细询问桂林生态环境保护、旅游业发展尤其是漓江两岸老百姓收入来源等情况,当得知漓江两岸村民收入远远高于桂林全市平均水平时,总书记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因一江好水而受益的,不仅仅是漓江两岸的群众。生态保护好了,人们得到的回馈是丰厚的。

3月7日,大新县明仕田园景区,一群来自上海的退休人员在开心地互相拍照,其中一位刘英女士告诉记者,她们是听了朋友的介绍,特地到这里来度假。“朋友的推荐没骗人,这里山水非常美,玩得很开心。”刘女士说。

“今年开年到现在,整个景区接待的游客已经超过60万人,恢复势头很好。”大新县勘圩乡人大主席王扬艺介绍。

崇左大新明仕旅游度假区,蜿蜒流过的明仕河如一条绿色飘带,串起两岸的青峰、翠竹、田园、村舍,构成了一幅迷人的画卷。近年来,崇左市、大新县不断加强明仕河治理,引来众多高端民宿项目集聚发展,也带动了当地的乡村振兴、农民增收。今年1月,明仕度假区被评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是广西唯一入选的度假区。

让生态红利充分释放,关键是走对发展路子,对于这一点,灵川县公平乡五美村委梅子村的村民深有体会。

梅子村坐落在青狮潭水库边。青狮潭是桂北最大的水库,也是漓江重要的水源地。为了保护漓江水域,梅子村的增收之路曾一波三折。村民试过在水库网箱养鱼、在岸边养猪,其结果都是导致水体污染、水库和村庄环境脏乱差,最后被政府叫停。

怎么办?几经探索,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最后该村选择了食用菌种植。五美村村委会主任苏喜冬说,库区耕地有限,种植食用菌占地小、产值高、污染少,很适合发展。村民将养殖场改造成种植基地,成立专业合作社,种植茶树菇、赤松茸等特色食用菌。经过几年努力,不仅梅子村,整个公平乡的食用菌产业都得到了发展,种植规模已达到每年500万—600万棒。

如今走进梅子村,只见村内道路整洁,村旁水库碧波荡漾。富裕起来的村民建起漂亮的小洋楼,推窗见水,妥妥的“景观房”。

环境就是民生。在水质治理的过程中,我区统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等要素,对标“安澜、富民、宜居、生态、文化”5个维度,积极打造美丽幸福河湖,并与水美广西、水美乡村建设、人居环境整治、乡村振兴等有机衔接,使治理的综合效益不断扩大,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持续提升。

在柳州采访,当地人笑称,柳州最幸福的村民,是住在莲花山脚下环江村的村民。

为何?原来,柳江从这里绕山而过,当地村民依着山、傍着水,开起了一家家棋馆、茶馆、陶艺馆、民宿等,每到周末,市民、游客纷至沓来,村民们也因此捧上了“金饭碗”,吃起“旅游饭”。

柳江流经柳州市区超过90公里,随着水质不断向好,柳州统筹生态保护、城市建设、文体旅开发、人居环境改善等各方面要素,打造“百里柳江、百里画廊”,把一条“曲似九回肠”的江流,变成了宜游宜居、业态丰富的幸福河。

据了解,2020年以来,我区已建成243条(段、个)美丽幸福河湖,其中桂林两江四湖、柳州百里柳江、河池下枧河等成为壮美广西人水和谐的靓丽名片。

根据《广西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到2025年底,我区还要完成500条(段、个)以上美丽幸福河湖建设;到2030年,全区河流、湖库均基本建成造福人民的美丽幸福河湖。

3月18日,平陆运河工程马道、企石、青年三大枢纽一期工程完成建设任务,准备进入船闸主体施工。“世纪工程”平陆运河工程总投资约727亿元,以“河畅、水清、鱼翔、岸绿、景美、低碳”为目标,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骨干工程,联通西江航运干线和北部湾国际枢纽海港。记者 周军 摄

依托资源 生态好水成为产业“活水”

走进由巴马瑶族自治县四季甘泉健康产业公司建设的“巴马水谷”,眼前群山环抱、林木葱茂、景色怡人。记者在位于其中的四季甘泉水厂生产车间看到,工人们有条不紊地忙碌着,一瓶瓶水在生产线上移动,最后被打包装箱,运往各地。

“几个企业家朋友一起来巴马旅游,感觉这里环境好,水质更好,原本是希望买巴马的水自己喝以及送朋友,后来干脆就合股投资建厂。”四季甘泉总经理张文胜介绍,水厂2021年投产,年产30万吨,产品主要销往深圳等大城市。

“我们依托优良的生态和世界长寿之乡品牌,大力发展天然饮用水产业,使优质水资源转化为经济发展新优势。”巴马工业信息化和商务局有关负责人说,截至2022年,该县包装饮用水生产企业达17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7家。2022年该县饮用水产业产值实现5.09亿元,同比增长21%,成为工业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卖水卖出百亿元产业,这在河池正变成现实。河池是广西水资源富集区域,据了解,2021年该市水及其关联产业总产值近100亿元,2022年该市规模以上企业饮用水产值10亿元,打造了巴马丽琅、九千万等一批知名品牌。河池还延伸产业链,在巴马等天然优质水源地,初步形成集休闲、养生、保健、疗养和旅游于一体的康养产业集聚区。

河池的例子,生动地证明了“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广西山好水好,水资源数量和质量双优,近年来,广西以工业化理念、全产业链思维推动包装饮用水产业发展。截至2022年底,广西获生产许可证的包装饮用水企业403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5家,实现工业产值31亿元,产量165万吨,吸引了娃哈哈等国内饮用水行业龙头企业在河池、桂林等区内重要水源地布局饮用水产业基地。

随着水环境、水生态的改善,广西“山清水秀生态美”的金字招牌擦得更亮,让产业焕发出更大的价值,为地方带来更多的产业发展机遇。“学青会的赛艇、皮划艇(静水)比赛项目能落户武宣,与这里优良的水质、优越的水域环境是分不开的。”武宣县教育体育局副局长覃宗贤说。

顺着覃宗贤所指的方向,前方是一片开阔的湖面,湖边工地上,一座造型别致的建筑拔地而起、雏形初现,这正是赛事的主要建筑终点塔和主看台。今年6月30日,一座按照世界一流赛事标准打造的体育综合体将在这里完工,迎接11月在广西举办的首届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

大藤峡工程蓄水后,在武宣形成了面积近万亩的七星湖。武宣围绕建设“生态水城”的目标,以举办首届学青会水上项目为切入点,以水为媒打造“体育+旅游”新名片,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推动城市综合功能和产业发展跃上新台阶。

广西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提出,深度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培育发展新动能,着力推动各地将独特的自然资源、历史文化资源等与生态产品相结合。近年来,各地以生态优势赋能产业发展,积极探索“水资源+”产业模式,让生态好水变成推动产业提质升级的源源“活水”。

3月4日,钦州港集装箱码头一派繁忙。近年来,钦州港成为西部陆海新通道核心枢纽港。今年1—2月,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省(市、区)经钦州港口岸进出口总值达196.2亿元,同比增长78.9%。记者 徐天保 摄


激活动能 江海连通书写发展新篇

人类逐水而居,文明因水而兴,水是生命之源,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须要素。

广西河流总长超过3.4万公里,内河通航里程5873公里,大陆海岸线全长1629公里,拥有海域面积约4万平方公里,这是广西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

从治水到兴水,从保护到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广西立足独特自然条件,释放“海”的潜力,激发“江”的活力,高水平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大力发展向海经济,激活发展的“水动力”。

西江水系是广西最大的水系。经过几十年的努力,西江水系已经实现了比较完善的梯级开发。2022年9月,红水河梯级开发的最后一级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实现二期蓄水,龙滩、大藤峡、长洲……从上游到下游,一座座大型水利枢纽如颗颗明珠般,让西江蕴藏的丰富水能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也发挥重要的生态效益。

龙滩水电站建成以来,通过发挥强大的泥沙削减沉积调节功能,每年向下游减少输沙量3740万吨,有效改善了下游的水环境。同时,作为西电东送的标志性工程,龙滩和大藤峡等水电站还源源不断生产大量清洁电能,实现经济与环保的双重效益。

千里西江,不仅是水能富矿,也是一条黄金水道,一头连着大西南,一头连着粤港澳大湾区。

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西江黄金水道建设。2014年,借助其上升为国家战略契机,南宁、来宾、贵港、梧州等沿线城市积极加快东融,赢得了新的发展机遇。

近年来,梧州依托自治区建设贵港至梧州3000吨级航道的有利优势,发挥紧邻粤港澳大湾区的独特优势,围绕打造西江内河亿吨大港目标,构建“水公铁空”多式联运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图为轮船在通过西江航运干线最后一个梯级船闸西江船闸,而广西西江船闸运行调度中心,号称西江“最强大脑”。记者 潘登 摄

梧州,广西的“水上门户”;3月10日,浔江。

报道组一行乘坐水政部门的快艇在宽阔的江面上疾驰,视野所及,左侧江岸码头上,吊臂高举,一个个集装箱整齐码放;右侧江面,停泊着一艘艘等待下行的货轮,货物满载。江风猎猎、碧浪翻涌,让人深深感受到江的力量、江的能量。

“不断激发‘江’的活力,推动西江黄金水道与产业深度融合,跑出‘共融’加速度。”梧州市委书记蒋连生说,该市发挥紧邻粤港澳大湾区的独特优势,加快东融步伐,围绕打造西江内河亿吨大港目标,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截至2022年,梧州港连续21年保持广西内河港口集装箱第一大港地位;2019年以来,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梧州)累计签约项目175个,总投资467.18亿元,一大批陶瓷、钢铁、建材等产业加快在沿江聚集……“百年商埠”梧州,正在实现向西江黄金水道龙头城市的华丽“蝶变”。

大江奔腾东流,蓝图徐徐展开。3月17—18日,广西党政代表团赴广东省学习考察。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宁在粤桂东西部协作联席会议上指出,主动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携手谱写新时代广东广西合作共赢新篇章。可以预见,西江黄金水道将进一步发挥更大的作用。

不仅如此,随着“世纪工程”平陆运河的建设,“江水”与“海水”联动,西江黄金水道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成为可能,八桂好水将在广西发展蓝图上书写新时代新篇章。

2022年8月,广西入选全国第一批省级水网先导区,也是西部地区唯一入选的省区;12月出台的《广西壮族自治区级水网先导区建设实施方案》提出,从2023年至2027年,将在全区建设“两横八纵、六河连通”的现代水网。

在此基础上,广西以平陆运河建设为牵引,布局建设以西江航运干线为主线、平陆运河等为干线的“一主六干五线”内河高等级航道网,全力下好“江海连通、江湾联动”这盘棋,构建广西区域发展新格局。

3月18日,在金色霞光的映照下,刚刚完成通水的平陆运河青年枢纽呈现一幅壮美的“新黄金水道”景象。截至当日,平陆运河工程马道、企石、青年三大枢纽一期工程已提前完成建设任务,为船闸主体早日施工建设创造了良好条件。

一河贯通,向海图强。平陆运河是新中国建设的第一条运河,项目估算总投资727.3亿元,以“河畅、水清、鱼翔、岸绿、景美、低碳”为目标,建设沿河生态廊道,共建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带,构建“绿色和生态平陆运河”,通航后对西部地区融入共建“一带一路”,高水平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都具有重要意义。

平陆运河沿线生态资源丰富,生态敏感度较高。平陆运河工程规划设计专家吴澎说:“运河建设将结合钦江综合治理,保持并拓展原河道的生态功能,在绿色生态运河建设技术上实现突破,包括生态涵养区、鱼类通道、生态护岸建设等。”

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广西在治水、兴水的实践中,不断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变的通道,朝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扎实前行,让悠悠绿水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福祉、发展红利,泽被八方。(记者 梁菡 廖庆凌 卿要林)

扫一扫,观看广西从治水到兴水更多内容。


■记者观察

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

梁 菡

3月5日,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专门询问了太湖的水质如何。他语重心长地指出:“我们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搞不好就不是‘金山银山’,反而成了亏钱买卖。”

总书记不仅是给太湖,也是给全国就生态保护和发展的问题算了一笔大账。总书记的话深刻地提醒我们:算发展账绝不能漏掉生态这个参数,生态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

这些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坚定走绿色发展道路,广西水质持续领跑全国就是其取得的重大成果。

在保护水质的过程中,广西的发展脚步不仅没有受到影响,反而实现了更高质高效的发展。

曾经污染重重的柳江,如今有山有水,有花有树,可运动、可赏玩,成为带动柳州文体旅经济发展的“百里画廊”;

世界长寿之乡巴马,好山好水带来蓬勃发展的水经济,真正实现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取缔了网箱养鱼的青狮潭水库,转而开展生态养鱼,水清鱼肥,一举两得。

……

这些发生在八桂大地上的变化生动证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将释放出巨大的生产力,转化成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当前,广西和全国一起进入了阔步迈向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广西是后发展地区,但同时又是生态环境保持良好、生态资源丰富的省区。在加快脚步追赶的过程中,良好的自然禀赋将成为广西蓄力起跑的巨大优势。为此,我们更应该牢记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要保护好广西的山山水水,释放更多生态红利,推动广西努力在实现绿色发展上取得更大进展。

此次广西日报全媒体报道组深入全区各地调查采访,不仅是展示广西在碧水保卫战中的实践、经验,也是为做好各方面的生态环保工作提供借鉴。一路走,一路看;一路行,一路思。生态优势金不换的广西,今日山更美,水更清,金字招牌的成色更足,发展的绿色底蕴更厚。广西的水故事还在继续,广西的生态文章将越写越精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更多精彩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