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主办

河池市宜州区搭建数智零工市场 灵活就业解民忧

近年来,随着河池市行政中心搬迁宜州,人口迅速向宜州城区聚集,城区内常年打零工3200多人,农闲时增至8400多人。为精准有效服务零工就业,宜州区结合“为民解忧办实事”十项工作,努力搭建“一站式”数智零工综合服务平台,助推灵活就业人员“家门口”就业。

坚持“线上线下”双驱动,让灵活就业有保障

针对零工就业群体获取就业信息渠道少、就业时间不灵活和企业临时性用工难等问题,通过“24 小时线上+10 小时线下”模式,为劳动者提供精准有效就业服务。

一是“数智零工”一网覆盖。自主研发“数智零工”平台,依托用工方和零工大数据进行智能化匹配和推荐,以“3411” 模式实现零工市场服务一网覆盖,“三端”即微信小程序端、手机网页端、电脑网页端,“四板块”即雇主、零工、企业、人才版块,“一优先” 即按照使用习惯优先展示相关信息,“一机制” 即建立“发布—推送— 匹配—反馈”岗位求职供需闭环机制,全环节跟踪服务。9月以来,紧跟群众需求不断优化平台服务,新增求职小助手、零工订单大厅、虚拟候工区、发布零工信息区等板块。目前“数智零工”系统入驻企业443家,岗位总数9458个,全职人才1607位。

二是“ 1+16+N”即时快招。以 “城区带动— 乡镇拓展—村社辐射”框架模式,打造占地 300平方米县级零工市场,布局16 个乡镇级零工服务站,在重点社区建设N个零工驿站延伸零工服务,配备专职人员提供等候用工、信息发布、技能培训、劳动维权、生活服务等公益性就业服务,有效解决“雇主无处找工、零工无门务工”问题。创新“夜市招聘”模式,在人流密集处打造“就业解忧栈”,常态化开展零工资源对接、求职登记、招聘夜市、直播带岗、政策宣传等就业服务,实现零工服务与夜间经济有机融合。目前宜州区已建成线下县级零工市场1个、乡镇级零工服务站16个、城区零工驿站4个。

坚持“难点痛点”双突破,让就业需求有回应

把解决灵活就业人员和企业急难愁盼问题作为主题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针对务工信息匹配度不高、轻纺城企业招工难、宝妈就业难等问题,不断丰富就业服务形式。

一是“ 三个一批”解决宝妈就业难题。通过新媒体平台等渠道,开展为期10 天“ 宝妈”工作意向调查,收回调查问卷458份,其中439人有急需就业意向。针对企业上班时间过早、无法兼顾送孩子上学问题,零工市场推出“ 三个一批”帮助“ 宝妈”实现家门口就业,即进厂就业一批;通过“辅导+培训+考证+就业”全链条扶持就业一批;开办快递驿站、美团分拣等,灵活创业一批。目前已解决33名“ 宝妈”就业难题。

二是“直播带岗”解决岗位不丰富难题。在零工市场(站点)收集需求信息和开展“ 一对一”推荐服务,全面摸排全城零工、雇主基本情况,通过上门拜访、电话回访等方式收集岗位信息,创新“一高二进三送”直播带岗,“一高”即高频次举办直播带岗,每周2次推出一场零工专题直播带岗活动;“二进”即走进直播间,走进用人单位;“ 三送”即送政策、送岗位、送服务。目前宜州区举办直播带岗37场,点击量达到239582人次,已帮助1872位零工实现“一对一”就业保障,有效推动脱贫劳动力、灵活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等就业困难群体实现就业。如河池学院一些在校大学生也加入“新零工”队伍,通过零工市场找了一份“骑手”工作体验生活。

坚持“培训调处”双促进,让零时就业无顾虑

零工经济下,劳动者可获得短期、临时性工作,在工作内容和时间上更自由地选择,但也存在当事人维权和用工单位管理的诸多问题和矛盾,零工市场规范和发展,推动了劳动维权由“无”到“有”的转变。

一是开展普法和就业技能培训。推广“岗位+技能+零工”培训模式,不定期为“数智零工”平台登记人员免费开展适应零工特点的职业技能培训和礼仪培训,不断提高零工服务素质和技能。同时,积极开展“益起普法·民企公开课”送法进企业、“法援惠民生”等法治宣传活动,组织法律讲座或法律培训,向新业态管理者、从业者宣讲法律法规知识,增强企业风险防范和依法经营能力,引导从业者依法维权,形成遵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二是建立多元调解机制。在零工市场设有法律援助接待窗口,放置法律援助服务指南等,当产生纠纷时,零工市场可以在征得企业和劳动者同意的情况下先行调解,及时化解矛盾,避免诉讼,节约维权时间成本。同时,整合法律咨询、普法宣传、远程公证、仲裁指引等多功能服务,实现公共法律服务“ 一站式”供给,为群众提供更加均等、多元、便捷的高质量公共法律服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文章

高清图集推荐